。
所以,没有几个山上人会待在人间,稍稍停留,仍旧回归山上,基本上没有重入人间之辈。
人间气浊,山上人委实不稀得瞧一瞧人间。
皇纪之后,帝纪的时候,情况有了一些改变。
汲取三气,不再是浅尝辄止的事情,因为那种稍稍汲取,已经撞门无力,搭桥艰难。
所以,山上人在人间,停留的时间,长了些。
那时候,对于人间,山上人,仍旧没有放在心上。
有句话,很形象,也很简短,像一句笑话,叫做“人间谁记得”。
帝纪之后,便是诸王纪元了,情况又有了一些变化。
汲取三气,是件重要的事情了,而且,稍稍汲取不足,便很有可能,撞门无力,就此断绝登高。
同样,搭那座“见海桥”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这时候,山上人开始行走人间了,有一些,便再没有回山。
然后,就是现在的修行格局了,灵气与三气,平分秋色,缺一不可,是那步步登高路上的两条腿。
天气易得,地气富裕,人气难得啊!
山上人突然就矮了,走在人间,坐在门槛上,有人乘辇,有人得柬。
开始成为人间的客人。
希冀这活生生的人气,搭一座长长的心桥。
所以,现在的山上人,又有了一句笑话,是笑话自己个的,“人间记得谁”。
黄袍老人突然有些心情沉重,三皇把三气摆在了大道里,起初不显,现在,三气已经成了窥窥的大道。
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夜雨,一纪又一纪,三气,不知不觉就成了窥窥步步登高,不可或缺的脚。
而这只脚,人气最重要。
黄袍老人慢慢收回视线,轻声问道:“病秧子,你还记得圣人言吧?”
圣人言,除了那三句,圣人的规矩。
其实还有两句,预言。
黄袍老人说的自然就是这两句了,因为圣人规矩,尽人皆知,用不着问。
缁衣老人,眯眯眼,小声道:“你是问,那两句,一句是诸般尽头是人间。”
还有一句,不等缁衣老人说出。
身边星星台的老祖宗,满面沧桑,黄斗老祖便轻轻说出。
神仙走向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