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
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
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
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
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先生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霍将军!”
百年前威镇北边的冠军侯霍去病,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人提出霍将军,意义尤为深广。
这些年,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
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冠军侯,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
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
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
而结尾提出霍去病,则又是前后对比。
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