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昭帝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
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
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
然而先生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
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
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先生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
采用了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先生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
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个人觉得,这首诗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解读。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了安凤歌之乱前,昭帝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梁贵妃。
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姐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昭帝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安凤歌之乱,昭帝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先生有意将因昭帝荒yin误国所造成的安凤歌之乱进行了澹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描述了梁贵妃死后,昭帝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帝都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