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巨星从退伍开始> 第199章 发行准备

第199章 发行准备(3 / 6)

上午10点以前或者晚上22点以后的场次,它排得再多也不见得有用。

同样,上座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影厅的大小,一个100人的小厅,80人看,上座率为80%;而一个500人的大厅,200人看,上座率才40%。

所以,直接决定票房的是票价和观影人次。

票价是变动的,比如周二电影票是半价、非黄金场次8折、不同额度的会员卡可以打折……而观影人次,则是“排片比例+影片实力+影片热度”的直接体现,观影人次高,票房肯定差不了。所以韩-国一般都不统计电影的票房,而是直接统计观影人次。

虽然排片率对电影最终票房的影响不是那么绝对,但它却能左右观众在影院里看到什么电影。

一部电影要与观众见面,首先要经过影院经理的评估:安排什么时段的场次、多大容量的影厅等。可以说影院经理的一念之间,掌控着电影首日排片的生杀大权。对于片方和发行方来讲,要让影片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影院经理,因为“影院经理也是观众。”

那么,影院经理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

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在影片上映前会有个基本的预判。这个预判不是去揣测观众是否喜欢、影片口碑是否良好,而是预估有多少观众会为这部影片埋单,愿意买票的人越多越好。简单来说,观众只要肯花钱就行,喜不喜欢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而为了完成这个预判,影院经理需要找到更多证据支撑:比如某部影片的提前点映场是否爆满、观众反应怎么样;它的宣传推广攻势是否强大、海报和片花等物料是否足够吸引人;另外就是它与年轻观众是否走得很近。

而上映第一天之后,通过观影人次就可以更直接准确地看到影片前途和观众反应,影院经理会适时加以调整,人多的加场,人少的减场。

一句话,虽然经理对电影的安排有一定权限,但他最后要看的,依然是这个电影能不能给他赚钱,他最看重的还是钱,所以,电影的质量,电影能不能打动观众,电影能不能赢得观众的支持,这才是决定一部影片最终票房的根本。

不过,在一定程度上,院线的安排对一个电影还是起很大作用的,所以很多电影的负责人为了能让电影院多排一点片,不得不低三下四地求人。

比如2013年底,香-港警匪片《风暴》在国内公映前,身为主演、发行人和监制的刘-德-华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再也不想做发行了,因为他为了让院线多排一点片,不得不陪片商和院线老板吃饭、喝酒,身为天王巨星的他在那些院线老板面前,也不得不陪着笑脸。

有着同样经历的明星还有黄-晓-明,他投资并主演的电影《何以笙箫默》上映,为了宣传推广这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