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尉们的态度完全不同,从根本上来说都尉们要的是战功要的是开疆拓土的荣誉,智囊团的人则是冷静的多他们考虑的是利益。
其实双方的立场并不冲突,关键就在于利多利少的问题。
李德并没有下达命令,但是已经让他们进行准备,这个准备期中最关键的就是让他们商量计划。
都尉们考虑的非常简单就是如何打,智囊团考虑的是付出的代价已经战后的管理。
“打下西夏城很容易,派兵驻守管理发展是最关键的问题,各都尉认为有多少兵马驻守合适?”
“偏远之地五万兵马足以。”
“万一有人围攻,到时凭借五万兵马能够抵挡的住吗?”
“真的会有人赶打幽州势力的主意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即便幽州势力再强如果不能及时支援岭南到时候还不是会吃这这个亏。”
智囊团的人非常的理智,幽州的实力是强势不代表无敌,如果真的有人故意用距离拖延战况,会让幽州的兵马一点点的陷入进去。
不说兵力就说这么远的距离补给就是个问题,可以用大量的商队进输送可是考虑过成本问题吗。
支付商队的运输费可能都不如打一场仗的胜利后的成果。
隋炀帝征高丽就是一个例子,百万兵马都拿不下一个弹丸小国最后全军覆没,闹的个天下大乱。
幽州的势力比隋国时期的经济好了太多但是至今先锋兵都没有百万兵马,如果幽州想要调用百姓服兵役是完全可以,一旦这样商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虽然实力很强但是人口方面也是一个硬伤,毕竟隋炀帝时期的抉择调动的是天下百姓,只能说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想要开展依照幽州的情况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
就像李渊称帝后虽然有征战的意图但是真正开启的战争并不多,要不是李家兄弟闹的事情出来未必会有今天的局面。
只能说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了。
李德的车队被西夏兵马追击不也是没有任何办法,司徒恩的进攻也都是在一定范围。
不是李德不想将事情闹大而是需要用一个更合理的办法。
出师有名很重要。
没错,所以先刊登报纸将事曝光就是对西夏的打击,天下都知道如今的西夏王所作的事情,天下的百姓会怎样想,天下的势力是什么样的态度。
西夏王要如何面对西夏的百姓。
这些自然不用李德去操心,他只需要静观其变坐看世态变化。
不管怎么说幽州大都督在渔城的安全是必须要有保证的,郑家的船只早就已经带着货物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