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汉末纵横天下> 第四章 谋划名声

第四章 谋划名声(2 / 3)

吕煜看了王允一眼,轻轻点头,说道:“谋划或许有之,既然司徒要为我求官,会受到太学生抵制,自然是要我在雒阳多挣点名声的,而挣得名声,无非来自品评夸赞,诗歌宴会,亦或者是顶撞当权者,踩高位而得名。”

王允轻轻点头。

“你倒也知晓。”

“顶撞董卓,以董卓残暴,恐怕你会性命不保,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至于诗歌宴会,则需要有文才。”

王允想到吕煜的【石灰吟】,也明白吕煜是有诗才的。

“你有诗才,或许可参加诗歌宴会,有我举荐,应当可以参加”

不过想了一下,王允还是轻轻摇头。

“罢,若是要去参加诗歌宴会,最好还是去求蔡伯喈的举荐名刺。”

说到蔡邕,王允心情就有些不悦了。

照理说你蔡邕与我王允表面上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委身事董。

而暗地里,我王允心心念念的都是为大汉计,而你蔡邕则是专心事董,结果你在太学生心中口碑比我王允强上不止十八条大街?

凭什么?

就凭字写得比我好看些?

“若许子将在雒阳,求他点评,或许胜过参加十场诗歌宴会。”

吕煜自然明白朱儁所言的是许劭的【月旦评】。

当时,宫庭混乱,奸邪当道,政治腐败,祸乱四起。为治理国风,抑恶扬善,二许凭其才识谋略,在清河岛上开办了一个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能辩人之好坏,能分忠奸善恶,或在朝或在野,都在品评之列。

评后验证,众皆信服。

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名声大振。

一时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

许氏兄弟利用“月旦评”为时政举荐了不少人才,对当时取士有着很大影响。

如许劭推荐的樊子昭、和阳士、虞承贤、郭子瑜等都显名于世,人称许劭为“拨士者”。

许劭更是准确地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留下了千古佳话。

“月旦,私法也!褒贬不平,以拔樊子昭而抑许文休,若他在雒阳,我见都不见。”

王允对这个月旦评明显就是嗤之以鼻的态度。

这也表明了当世对月旦评的态度。褒贬不一,许多人都认为一个月内便行褒贬,实在太过草率。

王允显然也是其中之一。

朱儁轻哼一声,说道:“可樊子昭、和阳士、虞承贤、郭子瑜皆有才干,况要快速出名,自然是要求此人品评的。”

“方才你还不是认可许劭对曹孟德的评价,如今倒是嫌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