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一带,董卓是跟兄弟董旻,亲族董璜等人在的,且兵力主要集中在眉县。
因为董卓的“强兵”在外,长安城内只有自己的亲兵,所以荀攸才说:在此时,只需要刺杀董卓,
然后占据“觳、函”两个关口,不让董卓集团的强兵进入长安,靠着皇帝的诏令,号令天下,董卓集团的人自然会崩溃。
荀攸团队当时说服的是朝廷北军五营中的越骑校尉伍孚,这次刺杀很可惜失败了;
王允团队后来说服的是董卓的贴身保镖吕布,这次成功了。
其实这两次刺杀行动在本质上,都是符合荀攸对当时形势的判断理解。
要不是王允刚愎自用,自视过高,逼反了本欲求和的李催等人,董卓集团或许真的一下子就瓦解了。
董卓身边的兵力过少,甚至亲信被策反,强兵外出,就是根本原因。
后来李傕、曹操都是长期和军队在一起,也是吸取董卓失败的教训。
只要董卓死了,这天下,便会恢复朗朗乾坤。
荀攸的念头非常坚定。
以至于荀彧与吕煜来劝说他的时候,他心中的念头都非常坚定。
荀攸觉得只要董卓死了,事情就结束了。
但
有一点他很难做到,便是如何让董卓死。
另外一边,朱儁王允等人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但是袁隗脸上却是非常轻松。
轻松,也是因为他今日过来,不过是为了给朱儁还恩而已。
实际上,吕煜是死是活,与他无关。
甚至于
死掉的吕煜,比活着的吕煜更有用。
在袁隗心中,他也是觉得董卓必败的。
因为董卓在追求自已没有能力驾驭的东西。
自古以来能做权臣做的让群臣服气的,就是有大功于社稷,等累受托孤的,比如霍光和王莽。
董卓有什么呢?
勉强算是有一个救驾之功,本身在朝中也没有根基,更不是高门大族,只是因缘际会,凭着袁氏故吏的身份得到了袁家的青睐,有机会被作为他袁家的外援召唤进京而已。
进京后论功行赏,先封司空,后迁太尉一以一个边地赳赳武夫的身份而做到三公的位置,也基本上就是对他的酬劳了。
如果董卓野心就止于此,心甘情愿地继续做袁家的打手,紧跟着汝南袁氏的步伐。
一文一武的控制朝局,后续怎么发展很难说,不过就算闹出什么事情,天塌了也有他汝南袁家顶在前面。
但是董卓的野心开始膨胀了,先是废立,后又做了相国,爬到了他袁隗的头上去。
董卓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废立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