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御史大夫的身份帮他做点事。
至于是不是保党羽,杨云不清楚?不过看张九龄的态度?觉得这位忠直老臣现在正犯难,不然不会低声下气主动邀约。
杨云问道:“吏部核查年年都有,朝廷有系统完善的考课体制并实行严谨周密的考课办法,不会出什么乱子,考虑到今年陛下不在长安城?想来会松懈许多……”
杨云建议不要小题大做,大有公事公办之意。
张九龄道:“你可知?这两年相位更迭频繁,出了不少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致奸邪当道,若不秉公处置?指不定有多少奸邪之徒被派出去继续牧守一方?地方乱政日久?弊政非一日能扫除。”
他这一开口,杨云便感觉到二人不在一个频道上。
张九龄到现在想的都是为国为民,明明他一片丹心被李隆基辜负,现在依然是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相较而言,牛仙客和李林甫等人都是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再谈及其他事情。
说张九龄大公无私也好,说他傻也罢,总之杨云觉得,跟张九龄当政治上的盟友不是好选择,肯定会被张九龄坑得很惨。
“张令公觉得在下能为此番吏部考核做什么,只管说,在下对于御史台的差事本就有诸多不解,若有许多出力的地方,张令公发话便可。”杨云没有跟张九龄过多计较。
张九龄道:“具体的事,我会让瑜儿跟你说,你先回去便是。”
杨云听了一阵无语。
明知道他跟张瑜间徒有夫妻之名,张九龄还想利用他跟张瑜的关系,让张瑜代为传达,意思是老头子不想背负干扰御史台行事的骂名。
让别人来传话,就不是你张九龄授意?
“张令公,有件事在下要提醒一句,陛下对于朝中大臣,尤其涉及边疆重臣的调用,明显超出规格……重武将而轻文臣,把地方军事和财政大权委托一人,失去掣肘,会导致外重内轻的情况出现……若张令公不出面协调的话,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很可能出现藩镇割据的可怕局面。”
杨云善意提醒。
大唐从开元年间就开始出现问题,给了节度使太大的权力,民政军政一把抓,造成大唐头重脚轻的情况。
杨云让张九龄出面跟李隆基提建议,看起来是主持公道,其实不过是想让张九龄早点碰壁,也好早些离开朝堂,免得再想利用他这个孙女婿。
张九龄的派系执念太深,有卓越的执政能力但不懂得变通,对杨云这样一个突然冒起的年轻后辈来说,张九龄会成为他在朝中发展的阻碍。
既然如此,那就趁早跟张九龄划清界限。
既然张九龄想利用他得到一些政治上的便宜,那他就不如索性坑张九龄一把,让张九龄步历史后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