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抄斩的大事。
故而,他刻意避嫌,避祸,做了一回旁观者清,直言不讳。
当然,他不敢提及皇家之事,沾染忌讳,惹祸上身就不好了。
比如太上皇豢养私军,太子皇子相互争斗,派兵围困围攻秦府,反而没有派兵支援皇上等等事件,都是皇家人争夺皇位的手段,只能看,不能说。
全都留给皇上处理。
这是他算人保己,立于中立位置,替皇上分忧尽责的本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对此,李世民理解他的忠君保己策略,对他的敷衍行为很是恼火,但仅撇了他一眼,转向群臣没言语。
这就是皇上深不可测的威仪。
装逼,让群臣争论,他再伺机实施权衡之术,定夺处理。
显然,这种权术具有两面性,让群臣难测他的心思,一旦弹劾错误就是惹祸上身,而论证之事正中他的下怀,必然受赏,重用。
说白了就是打一方人的脸,敲打敲打再赏一个甜枣。
相反会奖赏另一方,看似重用,实则是牵制平衡朝臣,渔人得利。
显然,李世民冷眼旁观的威仪,压的群臣斗法,不得不为,全中了他的阳谋之计。
“皇上不可,臣以为魏丞相与徐茂公所言不差,但皇家威仪不可辱没。
若是按照他们所言,激励天下人为太上皇举办国葬,围追杀逆贼事半功倍。
此为良策,只是默许了王浪军的存在与羞辱皇上的行为,皇上的威严何在?
再说了,天下人若是争相效仿,即便是议论传谣,就是诋毁皇上,惑乱之始。
因此,臣以为审查胭脂茶毒死太子妃一案迫在眉睫,哪怕是慢上一刻,都会引发百姓非议。
此事拖延不得,臣请皇上下旨办案?”
房玄龄抢在长孙无忌开口之前出班说道,心里对王浪军的做派颇具微词,只是不敢声张。
毕竟王浪军已达先天境界,不可轻乎。
同时又干系到皇家的尊威,乃至皇位,不敢妄议。
当然,这也是他暗示皇上该下决心了,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他这种行为充分说明很多事。
比如王浪军未达先天,他就会维护皇权,死谏李二查办王浪军。
可惜如今的形势变了,迫使他在李二与王浪军之间谁也不敢得罪,尴尬憋屈。
同时,这也是他试探李二的口风,再设法替李二分忧。
只是长孙无忌等不了,想到皇后险些葬身火海,恨得咬牙说道:“皇上明鉴,王浪军自始至终都处在谋朝篡位事件之中,绝非巧合。
再说了,他与逆贼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