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刚开起来,沈若兰做为老板和技术骨干,首先要做的不是成产出多少产品,而是要先教会他们怎么做粉条,怎样做干豆腐。
其实,做粉条很简单,就是先选无青头,大小适中的土豆进行清洗,洗净后将土豆及时粉碎,边打边加水,打得越细越好,当盆里的水全部澄清后,取出表层油粉后,把下层淀粉取出吊成粉砣,放在太阳底下曝晒。当粉砣内水分蒸发一半时,把粉砣切成若干份曝晒。最好是放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以防灰尘污染。
然后,把打好的粉芡倒进大面盆里,两三个汉子共同上手,一手抓住面盆,一手握紧拳头捣向用面糊调和的面团。
在漏丝时,要预备一锅开水,当锅内水沸腾时才漏丝。一人左手端着漏瓢,一人负责往漏瓢里添粉团,动作要轻快,端瓢者右手背不停地打击瓢里的粉团,不快不慢地让丝条沉入锅底再浮出水面。出锅的粉条甩进备好的冷水中,然后把水中的粉条放到另一个冷水缸里,在冷水缸里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
最后,将竹杆上的粉条挂到通风的户外冷冻,直到粉条冻结成一块,待太阳出来,再把冻在一起的粉条挂到背风向阳处,还要一直用手搓、用木棍轻轻敲打,直到晒干,一捆一捆的手工粉条便好了。
做好的粉条经过水煮,受过冷冻,通风晾晒,几经敲打,最后那光光的、软软的、滑滑的粉条及宽粉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据不那么容易了,许多地方需要严格的按照要求去做,不然就会功亏一篑的。
比如,粉芡团温度不许得在30~42摄氏度为好,在漏粉时,面团不能太硬,也不能软,硬了条子漏不下来,软了漏出的条子容易折断,弄不好就会成为一锅浆糊。
为了让大伙儿能够熟练的掌握技术,沈若兰浪费了好几百斤的土豆,才算把粉房子里的几十个大老爷们培训出来。
培训完后,沈若兰把村子里的年轻妇女们都请到家里边,教她们怎么做粉条吃。
粉条的吃法很多,炖、煮、炒、烹,样样都好吃,沈若兰亲身演示,做了一大锅小鸡炖粉条,又坐了一个酸辣粉、一个猪肉白菜炒粉,做完后请大家随便品尝随便吃。
当然,她也不是白白的请她们吃的。
她的目的就是教会她们怎么做粉条,再让这闲着在家没事儿干的女人们到各个地方帮她销售粉条去。
因为家里的粉条要全面大力的推广,靠她一个人跑销售远远不够,于是沈若兰就把目光盯到了那些在无所事事的老娘们们身上。
靠山屯儿的老娘们她各个都熟悉,其中不乏有几个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只要她稍加培训,定能将她们培养成销售市场上的人才,但是她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