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时期,大汉征战最频繁的、牺牲最多的并不是北疆,而是西凉!由于一些轻叹阔论的士人提出的宽待羌人的政策,西凉的羌人是败而后降,降而复叛。起兵造反,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不掉就投降,投降后,在汉人的军队中吃饱喝足被释放,随后再次造反,如此循环。
身在京都的士人们只知道站在道德制高点之上“以德报怨”、“仁以待人”,根本不管俘虏的羌人是归化的还是未归化的,全部同等对待,直接导致西凉的问题越来越大,根本无法解决,直到凉州三明的出现。
皇甫规、张奂和段颎,三位出身关西的将领,在这种汉朝无奈之时被推了出来,一举解决了问题。
其中,皇甫规和张奂还算圆滑,逢迎了朝堂之上士人的心思,力主剿抚并用,以抚为主。但以汉朝的财政,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赤字的国库根本无力支持安抚羌人的费用。
最终,无奈之下,段颖这个“杀神”被祭了出来。这货出身低下,根本不被士族接收,只得与宦官同流合污,抱团取暖。不过其军事能力和大局观皆是一流,非常清楚大汉现在的情况,直接以剿灭叛乱为唯一手段。大破羌军,解了汉室长久以来的问题,但也为自己得来了当世骂名——阉党和杀神,大量士人站在道德和人性的至高点上,疯狂批判于其。
经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余级,获杂畜四十二万七千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余人。这种战绩就换来了一个“虽克捷有功,君子所不与也。”的评价。
一个解决了西疆之患,有功于大汉的名将,最后却是下场凄惨,名声扫地,记录寥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出身低下,士人看不起,为了出头选择了依附阉党,为国尽力,最终却落得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可哀可叹。
董卓就是借鉴了段颖的教训,在李儒的建议下,每次作战都立功,又每次都犯错,尽力藏拙,始终牢牢把持着兵权,不管如何就是不交兵权不入京,才能有机会走上那董相国之路。
李傕等人作为关西将领,可是没少见到那些士族的高傲脸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想西凉百姓的衣不果腹、京中士族的花天酒地,想想西凉士卒多数人手不过一把破枪、连件皮甲都没有,而京城中的老爷兵确实吃空饷、贩军资,依然人人装备华丽。
何其不公也!
就是这样,还有许多士人叫嚣着不如直接舍弃凉州,守住长安即可。这如何不让西凉人心寒?
袁术想要收服马腾也是因为此事,西凉地还需西凉人治,这里的百姓对外人根本信不过,充满了戒心。
李傕郭汜等人对于这些士族世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厌恶,可他们这些武人又说不过他们,手中的屠刀不断砍下,换来的却是万古骂名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