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明鹿鼎记> 【0414 不知道算不算大礼包】

【0414 不知道算不算大礼包】(4 / 8)

”林文彪对赖塔格道:“让人将他们身上的东西都仔细搜查!”

赖塔格答应着,对几名特工一招手,特工们纷纷上前搜寻。

在领头的建奴军官身上搜到一块木制印信牌。

后金至清初时期的木制印信牌,为八旗官兵发布上谕、传递信息、执行命令的特殊凭证;在清初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它们甚至被利用为政治工具。

顺治朝以后,随着国家各行政机构的建立,带有年号的木质印信牌被废弃不用。

这个时候的建奴,仍然处于学习汉人文化的初级阶段,通讯手段非常落后,体制中的流程也很落后。

但落后也有落后的好处,虽然漏洞很多,但是传达什么命令,特别的快捷,特别的迅速,很直接,很简单的就能落实。

建奴就像是一个特别庞大的部落,大事小事,努尔哈赤一个人说了算。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把女真人编为八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每旗下面有许多牛录,一个牛录三百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既推动了生产,又加强了战斗力。

八旗制度的直接来源是“牛录额真”,本为女真人出猎开围之际临时设立的“十人之总领”。

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世家的努尔哈赤兴起,牛录额真成为了建州治下的正式官名,且统辖规模扩大至300人。随着建州势力的进一步扩大,牛录的数目也不断增多。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于每个牛录设牛录额真1员,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员;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员,创建黄、红、蓝、白四固山(四旗),是为后来八旗制度的主要基础。

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汉人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

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又增设四旗,将原来的旗帜周围镶上其它颜色。黄、白、蓝旗镶红边,称作镶黄、镶白、镶蓝旗;红旗则镶白边,称作镶红旗。

它们与原本的纯色的正四旗合称“八旗”,此后旗色再未有变化。

当时各旗尚由大汗与各旗主贝勒分别掌控。

在八旗成立之初,旗的名目上并无民族属性之分。

在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的1629年(明朝崇祯二年,清天聪三年),才开始有蒙古二旗的记载。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天命元年到天聪八年,后金的兵制是典型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