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出错。
如果有账对不上,这就需要地方官回到任职地,重新造册,然后再盖上机关大印再来户部核查。
但是,古时候交通不方便,来回可能就要折腾几个月。
所以很多地方官会在出发时,带着盖上机关大印的空白印册备用。
这是元朝的惯例,在明朝初期也没有被禁止。
后来,朱元璋发现此事,认为欺君罔上,竟然下令所有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这就是著名的“空印案”,共牵连上万人。
明朝著名学者方孝孺的父亲,也死于此。
遇到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地方官更是可能性命不保。
张鹤鸣之所以不愿意在辽东任经略,就是因为后金当时闹得凶。
明朝官场称:“州县官犹如琉璃屏,触手便碎。”可见地方官压力之大。
而相对来说,京官的工作任务较轻。
尤其是明朝的很多言官,后来更是为骂而骂,没事找事。
京官很多时候,都在忙于一件事情,那就是争权夺利和讨好皇帝,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
还是有很多士人愿意做地方官的,所谓千里做官只为财。
清朝官员俸禄承袭明朝,俸禄主要由年俸、禄米和养廉银组成。
例如正一品,年俸180两,禄米180斛,虽然俸禄很低,但是还有其他途径来钱。
为了防止地方官搜刮百姓,清朝开创养廉银制度。
正一品官员养廉银则有16000两之多。
而年俸相比于养廉银,简直是微不足道。
其他官阶的养廉银,也比年俸多的多。
有的地方官,贪心不足,有了养廉银之后,继续搜刮百姓,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罗源浩就是因为此,才愿意一直做地方官。
但是,京官是没有养廉银的。
当然,京官也会有一些灰色收入,例如冰敬、炭敬等,这是地方官员孝敬给京官的。
但也只有高级官员才会有,京城小官,还需要继续忍受煎熬。
京官占整个朝廷官员的一半,所以,京城有的是大官。
做京官,就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得罪人。
而地方官就不一样了,所谓天高皇帝远,地方官员有很大权力。
普通京官,只能坐两人抬的小轿,否则就是僭越,会受到言官弹劾。
而地方官出巡,可要威风的多,铜锣开道、衙役净街,还有长长的仪仗,风光无限。
其实,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无论是地方官还是京官,对于真正想造福于人民的官员而言,两者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