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明鹿鼎记> 【0950 先大宴同僚再拜访岳父】

【0950 先大宴同僚再拜访岳父】(3 / 7)

一切糜烂的境地。

韦宝不认为明朝是治理最失败的朝代。

正如黄宗羲后来悟出的道理一样,一个王朝的灭亡,是错综复杂的多种综合矛盾造成的,绝非一人一事所能导致的。

也绝非简单的君昏臣庸所可以解释。

由于对一切历史现象都从经济上找根源的做法逐渐不满。

因此,韦宝试图从具体原因入手,根据自己目前看到的情况,总结明朝灭亡的几个主要原因。

财政危机与军屯体系的破坏。

两线鏖战的困境。

新经济因素与旧国本的冲突。

宦官专权与党争。

首先是明朝的财政问题或者说明朝的财政危机。

明朝的财政不良的确是其灭亡原因之一。

明代的田税长期实行低税率,这一点与汉代相同,与当时周边各国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实在不高,同期日本税率就高达百分之五十。

但与汉代相同的是,税率低只带来了国家收入的减少,而并未惠及民众,因为少征的税收归于地主豪族,实质是负担转手。

地主的剥削使得低税率意义不大。

但却造成了国用不足,后来崇祯年间屡为财政问题所困。

明末民变初起之时,招抚政策的失败,就在于招抚银不足,无财安置起义难民,难民为了生存,只得降而复叛。

崇祯年间天灾大旱,救灾不力酿成农民大起义也与国库不足有关。

至于后期加征“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导致矛盾激化,加速明朝灭亡,无不与财政危机有关,至于最后“闯王”迫近京师,因军饷不足而延误调兵入京,更可见危害之深。

从常理来讲,崇祯在李自成兵迫京师的紧要关头,社稷将亡之日,若有余财,何须要百官“纳捐”,最终延误调兵。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李自成入京时,国库与皇家内库已俱空。

明代的财政危机为何此般严重,很大程度上是一项重要财政来源的流失,即军屯体系的破坏。

明初的军屯体系曾有力的保证了军费支出。

明代永乐元年,全国军屯田子粒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

而不幸的是,军屯体系自明中叶以来逐渐被破坏,早在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就指出,“屯田政废,册籍无存。上下因循,无官查考。以致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无实。”

原本由军屯负责的军费开支,自明武宗正德以后俱从国库支出,这意味着从此之后,不仅减少了一项巨大的财政收入,军费开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