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明鹿鼎记> 【1048 派郎中】

【1048 派郎中】(5 / 8)

号,以汇兑和存储官款为主;“五家头”或“六家头”,以开炉倾销银锭为主,相当于银炉。

由于长期经营习惯,各地还有许多名称和做法。

明代建成的钱庄,延续到清及民国继续发展。

清以银两为主,兼用制钱,晚期加上银元、铜元和纸币,延伸到民国沿用,更为复杂多变。

这五大类货币之间及其本身就有多种成色、版别、折价、鉴定、公估、兑换行情及地区差价等等的计算行用。

因此,清初四朝时钱庄业务愈加活跃,除包揽兑换外,还大做存放汇和保管保证等业务,并发行钱票和其他票券,成为该期的主要金融机构,操纵兑换和银行大权。

嘉道年间,清廷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财政困难,市面不景气。

有些钱庄投机倒把,多有倒闭。

咸丰年间,京沪等地钱庄出现倒闭风潮,如咸丰三年二月十五日这天,北京就因挤兑风潮,倒闭钱庄二百多家。

清末及民初,在洋行和外国银行扶植下又兴盛起来,趋向买办化,成为外商银行势力进入内地的工具。

19世纪20年代,在沿海地区,特别在五口通商地,钱庄、外国银行、本国银行一度成三足鼎立之势:随着钱庄地位渐次被银行所取代。

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后,钱庄在银两、银元和兑换业务上的好处所剩无几;加上金融垄断资本挤压,钱庄更形困难,到抗战时期已经奄奄一息。

1945年抗战胜利后,钱业又重燃起发展希望。

1947年10月16日,裕丰、南京两地钱业发起在南京介寿堂举行“民国钱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成立大会。

但不久,随着内战的爆发,钱庄每况愈下,除在中小城市和农村还有信用活动外,在大城市仅能苟延残喘。

解放后,钱业于1952年底并入公私合营银行。

钱庄银号在各个时期经营的业务多有不同,就民国时期而言,有的是前朝沿袭下来的。

庄票信用卓著,在市面流通,如同现金,为中外贸易双方所认可,被外商称作“在贸易中非常有价值的中国金融文件”。

钱庄按存户寄存钱(银)填发存款收据,不记名,认票不认人,可流通市面;后演变为印发固定形式票据,随时填写金额加盖印章;最后由钱庄印成一定金额具备各种核对条件的钱票或银票,统称庄票,可在各地通用。

洋厘银拆,这是钱庄银号的两个独特经营方式,作为操纵金融行市的手段,对钱庄发展起重要作用。

洋厘者,“洋钿行情”也,即以银两表示的银元市价。

俗称银元为洋钱或洋钿,银元一枚合库平银七钱二分或漕平银七钱三分,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