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的人,这些钱跑不掉。
至于韦宝的公爵名称,倒是挺让人伤脑筋。
这主要是几名阁臣的事。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三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袭,二是可以世袭,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并无封邑。
顾秉谦和几名阁臣想了好几个名字。
在天启这一朝,目前还没有人被封为公爵呢。
有宁国公,有赣国公,有黎国公,反正都是地名摆在前面。
朱由校得知银子和黄金已经凑齐了之后,非常高兴,所以对于这些公爵名称,也没有过分苛责底下人。
“你们还是阁臣,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了,取的一些什么名字?完全没有让人看出朕对韦爱卿的钟爱。”朱由校道:“依着朕看,就叫镇国公吧!”
噗!
几个阁臣暗忖,没文化的皇帝真是太可怕了。
明武宗朱厚照给自己起名朱寿领兵出征,以自身的军功封镇国公爵,带有明宗室爵位与功臣爵位结合的影子,即镇国将军爵位与国公爵位。
但在实际上,镇国公不属于明朝存在的任何爵位体系,属于朱厚照的私人创设。明朝只有其一位镇国公。
所以顾秉谦不得不硬着头皮提醒道:“陛下,武宗爷曾经自封镇国公,韦大人的封号不能与武宗爷一样吧?”
“啊?还有这事?”朱由校是真的不知道这事,“武宗爷贵为帝王,还要什么国公爷的称号?”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来到宣府,并决定在这里营建镇国府。
为什么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