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几日,萧原白天就研习,从梅长苏那里得到的那本倾尽他心血的《佰草集》。晚上就屏息静坐,凝一丝灵力与“药王鼎”之中,不断焠烧鼎身,凝聚一寸光阴灵力当中的至纯至阳之力,虽见效并不显著,但是萧原心下原本时而奔涌出的烦躁恶气,却是越发减少,只觉心绪平和许多。也有几次子夜之时,一轮皓月当空下,翩然而舞。
这一日,萧原正在翻看《佰草集》,读到其中一句,“天地本为药炉,万物都可入药。世间若有人,以药材直入药炉,不减药性,不夺灵气,灵丹妙药岂是虚幻?”萧原只觉心底一动,一种奇怪的异于平常正统修道之说的想法,从他脑海中涌出。
“若以人体为炉,体内灵海入药,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萧原只觉脑子里一轰隆,从来没有过的想法纷至沓来,虽是繁杂无序,但是那种感觉却让萧原觉得灵台澄净。宛若一直生活在高墙内从未踏出去外面的人,有一天却不小心凿开了墙角,虽只看得一丝亮光,但却为向往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之心,开了一条之前从没想过的路。
此时虽然修道门派林林总总,各个门派的修道心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大体来说,却无非“以道入心”和“心中出道”两种说法。持“以道入心”者认为,灵力本来自天地万物,修道者并不需yào
自己创造灵力,只需将万物灵力引入本心灵台,通过冥思静想,善加利用即可。因为修习这一道说需yào
修道之人,天生具有纳灵之体,因此最为注重灵根胎体。因此修习这一道说之人都是本体得天独厚者,整个修道界种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心中出道,虽然同样承认万物自有灵力,但是却注重修liàn
本心,以心适道。它认为天生不具纳灵之体者并不见得不能修得大道。只要磨练本心,终能引灵入内。
虽然这两个学说修习方法千般不同,但却主要注重如何引灵入内,对于入内的灵气如何却并未有人想过。萧原这般不经意的想法,若是说于梅长苏知晓,梅长苏定然也会目瞪口呆。不过,这种想法想来虽易,但是实践起来却是千难万难。且不说淬炼灵气到何种程度为恰好,就是如何架炉于灵识之内,对于普通修道之人来说都是千难万难,想破脑袋都不一定能想出来。
萧原机缘巧合下习得苏宛“万物灵长的通灵之法”,然后又从三清玉珏之上习得玄元心法,虽是灵力都较为低微,但是能同时修习“以道入心”和“心中出道”两种心法,却是放眼修真界也绝无仅有。再加上他本身之内所隐藏的东西和灵力本就超乎当时修真界的认知,而且“药王鼎”又隐于他灵海之内,这一些都让他比别人更多了些对修道的独到认识。他按下自己激动的心情,默运灵力,从灵海之中分出一道,直缠向那“药王鼎”鼎身之下的三味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