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有礼,不卑不亢,可话中的坚决,却是谁也不是不了的。
“也请母亲听儿子一句劝,狐假虎威,只是虚幻,终有一日被人一戳便会打回原形,甚至会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母亲,儿子会努力靠自己给您脚踏实地的锦衣玉食的。”
他虽不明白玉老板当年为何会突然帮扶梁家,为他寻大儒,送他入学院,且满足他的一应的需求,但他也知晓做人不该贪得无厌。
这些年来,他也在努力的求学,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成为会稽城年轻一辈的佼佼者,就为了来日能够入官场,报帮扶之恩,也全了母亲的多年心愿。
可母亲呢……
母亲却从不信他,如同吸血虫一般从玉老板身上获得利益,借着玉老板和国师大人的名头,横行霸道敛财。
他不敢想象,若是有朝一日,这一桩桩一件件,传到国师大人的耳中,母亲会是何下场。
“顺你自己的心意?”
“就祝家旁支那个离经叛道毫无礼义廉耻,与你私定终身的姑娘?”
“山伯,你还小,那个姑娘只能给你一时的欢愉,却不能成为你的助力。”
提起那个祝家姑娘,梁母的眼中的嫌弃几乎要实质化。
“如果跟你两情相悦的是祝家嫡脉嫡系的那位英台县主,那为娘肯定欢天喜地帮你准备八抬大轿迎你进门,可你喜欢的那是什么人?”
“一脸的不安分,年纪小小便勾着你私定终身,不顾你的前途事业,这样的人娶了有何用。”
“听娘的劝,太守家的千金也是花容月貌,她对你也是一往情深,娶了一举两得,你跟娘犟什么呢?”
“若你实在放不下那位祝家姑娘,娘做主给你纳进门,还不行吗?”
反正妾室,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有她在一天,她就不会让那种门楣的女子入门。
祝家姑娘?
听墙角的笙歌,十分疑惑,如今的剧情君现在都开始自行造人拨乱反正,回归原剧情了吗?
祝英台显然不再是祝英台了,眼见着梁祝的故事即将无名亦无实,所以就冒出了一个新的祝家旁支姑娘。
一样的套路,一样的感情中有第三个人,一样的不被家中长辈所同意。
这是非得硬生生的延续和重复梁祝的千年悲剧吗?
没了太守之子马文才,便有了新的太守之女。
没了祝家小九祝英台,也有了祝家旁系女子。
唯一不同的是,两位郎君与一位姑娘的爱情纠葛,变为了两个小姐姐和一个男孩子的故事。
咳咳,看来梁山伯所有的执拗和不愚孝都用在了与祝家女的亲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