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府的府治在临海县,大家所说的台州城,就是临海县城。
这是一座时近千年的古城,至唐朝始,清朝终,临海便一直为台州府治。
相传台州城系东晋辛景为抵御孙恩农民军而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城池的范围,周长在六公里。原有七门,门上皆有楼,城内原有子城。唐、宋、元、明、清历代均作多次修缮和增高加固。
宋代时曾被文天祥赞曰:“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知州赵汝愚整修城墙,增开兴善、镇宁、丰泰、括苍四个城门,并修崇和、靖越、朝天三个旧城门,增筑月城(瓮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城门顶与城门楼底层之间开空洞,上装活动暗板,战时掀开暗板投掷巨石打击进攻城门之敌,并能快速堵住城门。这种特别的结构,在全国属罕见。
嘉靖后期“以倭患修治,几费经营。”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台州府城又首当其冲,成为军事家的必争之地,城墙又在抗击倭寇中发挥重大作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先任宁、绍、台参将,三十九年又改任台、金、严参将,台州一直是其负责防守之地,他带领将士大修城墙,抵御沿海倭寇海盗,以“九战九捷”而名扬。戚继光不仅修缮了台州城,还对临海桃渚城,增筑东、南两座敌台以及城郊7座烽堠(烽火台)。
也正因为临海城墙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朝代的整修,所以成为华夏东南沿海罕见的易守难攻的坚城。
台州城的设计巧妙,一是各城门的楼与下面通道顶有一呈长形的“天井”,成为又一道防卫措施;二是沿江城墙的“马面”,其凸出而不是一般城墙的方形,而是一面方一面弧,即靠江上流方向的都是无棱角的,使城墙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抗洪双重功能。
这样的格局使得突虏入关之后至今,即使早年几次打到江南进犯,也没能拿下这座特殊的坚城。
后来大明反攻光复南直隶,大家就在淮河一带反复拉锯,台州这边反而成了大明腹地,已经和平的几十年。
从长江口出海,沿着海岸航行了三天,车晨一行顺风顺水,没有耽搁的就到了台州府最大的椒江入海口。
别看这点航程现代客船不到半天时间就能到,但是对于速度慢的跟蜗牛一样,而且还需要考虑风向水流等问题的古代航海行动来说,三天时间已经很快了,因为考虑夜间航行容易偏离方向,所以晚上是要找地方停泊的,除非是特别熟悉的短途才会夜间航行。
椒江出海口两山夹峙,形似天然关隘,俗称海门,为浙江东南海防要塞、对外开放之门户。
罗家的靠山就是属于海门卫辖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