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安平郡王,封其子郑森为忠孝伯。如此安平郑氏就成为了大明有史以来少见的一门双爵,而且其中还有一位郡王。这两个爵位只要没有变动,是都可以传承下去的,这就说明别的勋贵家只有长子能够承袭爵位,其他儿子最多能得些举荐财产的补偿罢了,而郑家下一辈除了长子继承郡王爵位之外,还有一子可袭忠孝伯之位。
要知道有明以来,大明官员本人在世时,无论职位多高,功劳多大,均不授给王爵的封号,王爵的封号都是本人死后追封的,以示朝廷皇家恩荣。
如徐达、常遇春、沐英等。
这个世界情况也是如此,也只有崇祯薨于煤山之后,福王朱由崧继位监国,后称帝年号弘光,朝局混乱一片,每天只有雪花一般的告急军情文书传来,不见一份捷报,甚至有一日被突虏连下三城的记录,朝堂上下是一日三惊。
不得已,弘光为求军阀武将支持,很是许诺封了几个王爵,不过这些后来都不为隆武朝所承认,那几个军阀在突虏与大明之间首鼠两端,最后下场也都不怎么样。
毕竟纵观历朝历代,异姓王往往都不得好死。
所以说,郑氏这个王位跟现代世界历史上郑成功的延平郡王一样,含金量是十足的,而且还有实际的封地,封其世镇漳泉二府,这可就是裂土封王啊!
这两府面积比现代两个地级市还要大一些。
漳州且不去说,泉州那可是自唐宋以来就与海外交流的海贸商港,其繁华虽然在有明一朝逐渐被宁波超越,但也是东南沿海数一数二的大港。什么广州、澳门都比不了这时期的泉州,就连上海现在大部分还是荒地呢!
大明那边虽没有北伐成功,但是也是国力稳步上升,反观金国这边,也因为前两年的失地,让大金国小鞑酋对三藩更加不满,而此时那刺杀徐州知府的刺客踪迹一直追查不明,突碌小皇帝震怒之下,下旨金国南方反抗意识最激烈的徐、青、海、宿、淮安等州府各地采取戒严,一些突碌人和依附他们的各族部落与汉奸官员军兵则纷纷借此发挥,到处勒索财物,单单只淮安一地,已经有至少十多家富户被弄的家破人亡了,其中还有一个是前明进士出身,这给了淮安府士绅阶层极大的震动。
他们都是在几十年间的战乱中幸存下来的,其间死去的才是占了多数。
为了保存家族传承,这些士绅商人已经贡献出一部分财产,可惜突虏野人是喂不饱的恶狼,一再变本加厉,所以一时间人心惶惶,暗流浮动,很多富户都生出了逃离淮安城的念头,免得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另外城外因为战乱而无法生产,以致逃到淮安城的周围流民数量越来越多,将近两三万,这还是因为连年战乱导致人口大减的缘故,而且北方本就人口稀疏地域广大,很多流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