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天生武体的名头,因缘巧合之下,三族修士倒也没人怀疑他是个西贝货,也算是默认了王宝蟾的身份,但因为苏云清收徒一事并未大肆宣扬,所以虽得燕氏三族修士默认,但王宝蟾的身份并不为广大江湖同道承认,故尚算不上名正言顺。
江湖中对于收徒弟这件事情看得还是比较郑重和严肃的,
俗语有云: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其实这话不光女人嫁汉为了穿衣吃饭,这徒弟拜师父也是如此,不管是学文学武还是学手艺,说到底,还是为了学点谋生的技艺,让自己有一技傍身,穿衣吃饭。
想找碗饭吃,所以就去找师傅,但还有句俗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徒弟学会师傅的手艺之后呢,就有可能抢了师傅的饭碗,所以说呢,大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是不怎么愿教徒弟的,而身怀绝技的修真者就更是如此。
徒弟想学,而师傅怕饭碗被抢又不愿教,这便产生了矛盾…
若人人都怕饭碗被抢而不愿收徒,或者在教徒弟的时候留一手,那么天下的技艺便会逐渐失传,社会只会越来越退步。若徒弟们学会技艺后都和师傅抢生意,那么天下的师傅可能就会饿死。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保证徒弟能学到真东西,又能保证徒弟出师后不会侵犯师傅的利益呢?
江湖中各门派那些聪明的老前辈们便想出一个方法,用一些契约和规矩来保证师徒双方的利益,这契约和规矩便是各自门派的门规。
一般来说,各门派的门规中都大同小异,关于师徒间的权利义务方面的内容都有详细的解释。
门规中大致把徒弟分记名弟子、入室弟子、衣钵弟子三种,不同的档次,采取的仪式各自不同,师徒双方需付出的义务和所享受的权利也不同。
在这三种档次中,记名弟子是最不值钱的那种,记名弟子只是一个口头契约,记名弟子对师徒双方的约束都不大。
就好像某后辈和某德高望重的长辈见过几次面,有幸得到前辈的几句指点或者夸奖,这时候,后辈若是乖巧,就应该恭恭敬敬的喊这前辈一老师,若是估摸着长辈对你印象还可以,那么,出了长辈家门后你逢人便可以吹嘘上几句:知道某某名家吗?我就是他老人家家的弟子。若那后辈会做人,逢年过节提点礼物到长辈家多走动走动,出于面子,那长辈多半不好意思反对你这说法,那么,恭喜你,等那长辈飞升后,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打着那长辈的旗号骗财骗色了…
所以,严格的说呢,记名弟子和老师之间并不是真正的师徒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炒作出名的方法,当然,若想靠这种方法出名赚钱的话,最好的时机是那长辈死了之后,人家还健在的时候,千万别打着人家的旗号乱来败坏人家的名誉,否则,就等着和人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