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小河道不计其数,连接广陵。
其中以临沂为最,故而此一战的主战场很可能在沂水之上。
韦韬世听取颜师古意见派人驻守沂水要道,谨防烈火与洪水、巨木三旗水陆并进。
颜师古自幼顽皮,酷爱戏水,沂水之中也能踏波逐浪,从小到大因为凫水可没少挨打。
所以主动请缨,要去扼守水寨。
本以为只退一路烈火旗,轻松愉快。
可战机万变,现在局势紧迫,从对抗一路变成了三路。
三路虽有两路溃败,但加在一起也有近十万兵马啦!
情况危机,迫在眉睫。韦韬世拒绝了颜师古扼守水寨的建议。
同时也再一次催促李旭从水路驰援。
临沂城中,韦韬世及阖郡官吏开始了紧急军议。
韦韬世开口问道:“沂州总管,沂水水寨兵员几何?战船多少?”
沂州总管恭敬回复:“禀殿下,水寨兵员两千,战船百艘。”
韦韬世摇摇头的说道:“巨木与洪水两旗虽然以颓败之势来攻,但这些人手怕是撑不到艅艎水师来援。”
颜师古点点头说道:
“为今之计只有以迅雷之势击溃烈火旗,绝不能让其与另外两旗敌军汇合。
否则琅琊危矣,琅琊若失,萧铣在侧,虎视眈眈,必定前来。”
韦韬世思索了半晌,说道:“既然如此,孤带五千天节府兵去截击烈火旗,争取一击而破敌。”
沂州总管听后,急忙说道:“五千迎战四万?铤而走险呀!岚城王,下官愿交出族兵以助王爷破敌。”
沂州总管王弘直是北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王褒之孙。
其父王鼒(zi),字玉铉,仕隋朝为安都通守,封石泉明威侯。
琅琊王氏又是本土豪族,祖上可追溯到秦朝名将王翦。
王家历代族长遵循祖制都会操演军阵、招募族兵,经过隋末之乱的战火洗礼,这些族兵的战力不容小觑。
如今韦韬世又至琅琊,琅琊王氏的机会来了,这正是归附的好时节。
而王氏族长王鼒,隋室失望,早早辞官,朝廷屡次征召,王鼒皆不仕。
直到岚城王韦韬世的出现,天下局势陡然生变,他对韦韬世的文治武功还是很肯定的。
当年,同为琅琊望族的颜氏没落不堪,王鼒多次接济,他与颜思鲁也是故交了。
然而现在的颜思鲁却是今非昔比,贵为安抚大使。还不是因为攀上了岚城王韦韬世?
王鼒年事已高,也不可能投入韦韬世麾下了。
既然自己无缘,又要为家族的长远利益作打算,就要让儿子攀附韦韬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