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将继续畅饮,自己则即刻返回了皇帐。
又宣召孙士汉、辅让来见,化解二人之芥蒂。
最后辅清远对孙士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孙士汉拜哭不已,辅清远再三劝慰才作罢。
翌日,辅清远起兵进攻庐州,三军出发。
薛仁贵因为丢失了皖州城回到庐州,心中正在愁闷。
忽然有人报到,平驱王爷九千岁送来木匣一个,上有韦韬世封记,旁边书道:“贼来乃启。”
果然,流星探马飞报:辅清远亲领十万大军来攻庐州。
薛仁贵便打开木匣观看。
内中言道:“若辅清远来犯,薛仁贵、李大亮两位将军出战,罗士信将军负责守城。”
薛仁贵将书信传给二位前辈传阅。
罗士信问道:“仁贵小子,九千岁意欲何为呐?”
薛仁贵答道:“今番九千岁调大军往荆州以助伍豋都督,宋兵以为我军空虚,轻易可破之。
我等要发兵奋力迎战,折其锋锐,以安众人之心,而后士气高涨,方能守城。”
李大亮平素和薛仁贵不睦,只因为这皖州刺史本是其子李奉诫的囊中物。
不知为何,凭空而来一个薛仁贵!他焉能不气?
故而,他听薛仁贵说此话,面无表情,也不搭腔。
罗士信看到李大亮沉默不语,就言道:“贼众我寡,难以迎敌,我以为不如坚守为上。”
薛仁贵说:“公等皆出于私心,不顾公事。末将现在就出城迎敌,与逆宋决一死战!”
言毕,便命令骑曹备马。
李大亮听罢,不计前嫌,绝不会因私废公,慨然而起说道:
“薛将军此言,我可不爱听!既然如此,我怎敢背负因私忘公之罪名?
既然九千岁有教令,那愿听调遣便是。”
薛仁贵闻言大喜,即刻说道:
“既然虎威大将军不计前嫌,来日就领一支军马到肥水北津渡埋伏。
待到宋兵杀过来时,先拆其桥,末将与八风大将军则可全力进攻。”
李大亮恭声应诺,即刻去点兵前往埋伏。
却说辅清远命令辅让为前队,自己和孙士汉居中,其余众将随沈纶陆续进发,朝庐州杀来。
辅让前队兵进,正和罗士信碰到。
即刻出马与罗士信交锋,战不到数个回合,罗士信诈败而退,辅让招呼孙士汉一起领军追击。
辅清远军兵紧随其后,听得前军得胜后,大喜过望,即刻催促兵马赶到肥水北津渡北。
忽然听到鼓角齐鸣,左边薛仁贵、右边李大亮一起杀出。
辅清远大惊,急忙令人召辅让、孙士汉回身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