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公翊暴虐至极,现今可不战而克。
如辅公翊不幸去世,宋国再立贤君,那么宋国就不是陛下所能轻易攻取的了。”
李世民大悟道:“朕现就派爱卿领兵前往讨伐,何如?”
杜无明说:“臣已经卧病多年,不能再担此重任。陛下要另选智勇之士方可。”
时年十一月,杜无明病危,李世民、韦韬世二人亲临问安。
李世民来到卧榻前,杜无明流泪说道:“臣,万死不能报效陛下大恩!”
李世民也老泪纵横哭道:“朕深恨当初不能用卿伐宋之策,现如今谁能接替卿去伐宋?”
杜无明流泪说道:“臣将不久于人世,不敢不说出臣之忠言:信国公下可担当此任。如果真要伐宋,必用信国公。”
说完想起什么,将案头奏章扔进火盆。
信国公韦照,乃韦韬世与萧望舒之幼子,只喜兵法韬略,作风简朴,从不结党营私。
李世民诧异问道:“举善荐贤是一桩美事,卿家为何举荐之后立即焚掉奏稿,不让他人知晓?”
杜无明答道:“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从不如此行事。”
说完后便微笑闭目,与世长辞。
李世民、韦韬世、杜楚客等长辈老泪纵横,不得不感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得不感慨天妒英才。
李世民当场下旨,追赠杜无明为司空、赐爵雁门郡王。
荆州百姓听说杜无明死后,罢市大哭,江南守边将士也都哭泣。
韦沣思念杜无明在时,常在岘山游览,就在上面建庙立碑,四时祭享。
李世民听了杜无明遗言,拜信国公韦照为荆州兵马总管,督荆州军事。
韦照为人老成练达,不但精通兵略,还好学不倦,最喜爱读《道德经》,坐卧经常携带,每次出入必定派人带在马前。
韦照奉了大哥韦沣之命,在襄阳抚民养兵,积极准备伐宋。
此时宋国的老臣、老将去世的去世,被杀的被杀。
辅公翊每次宴请群臣,下令都必须喝醉,又封黄门郎十人为纠弹官。
宴罢后再各自奏报过失,有冒犯的或者剥其面,或者凿其眼,因此宋国人更加恐惧。
同年,河东道大行台杜如晦上疏奏请伐宋,其疏中曰:
“辅公翊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辅公翊死,更立贤主,则强敌也;
臣造船七年,日有朽败;三者一乖,则难图矣。愿陛下无失事机。”
李世民览完表疏,就和群臣商议:“杜克明所说与雁门郡王生前所言暗合,朕意已决,兴师伐宋。”
韦韬世出班奏报道:“臣听说辅麟想要兴兵北上,军兵已都整备,声势正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