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没过会试,那么我就是举人。
不是那样,举人身份只这一届有用,你中不了进士,下一科还要继续参加州试,继续考举人。
之前张俊平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那属于应急处置,可以临机决断,正常情况下,张俊平还是喜欢,谋定而后动。
在朝堂上,辞官,对皇帝说要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张俊平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是融入这个时代最简单的办法。
过目不忘,就是张俊平的底气。
再加上前身十年苦读,通过州试的信心,张俊平还是有的。
张俊平坐在书房里,结合前身的记忆,以及自己脑海里的宋朝历史,分析着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利弊。
科举考试主要考经义,策论,诗赋。
其中策论是分开考的。
按照张俊平的理解,经义类似于后世的阅读理解题,对经史子集中的某一段文字进行评论。
论,这相当于命题议论文,根据考试要求,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
策,则相当于后世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对某一时事,发表见解,以及如果是自己,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诗赋就是作诗作词了。
诗赋考试,到宋朝后期已经取消,只是现在,真宗皇帝时期,还没有取消。
不过,对于张俊平来说,诗赋是最简单的。
有道是,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满脑子唐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还用担心这个?
唯独是策论这一块,比较麻烦。
策论这东西,主观性太强了!哪怕你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如果核心观点不被主考官认可,也别想拿到高分。
所以,张俊平才会让张禄去寻找当朝高官的文章,拿来研读,了解他们的从政理念。
然后根据他们的思路,来练习撰写策论。策论,放到后世也可以说是作文,议论文。写作文唯一的捷径就是多读,多写。
作为后来人,一个也曾经参加过高考的大学生兵,一直都坚信,
考试是有窍门的,只要抓住窍门,加上一些苦工,考试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郎君!”
出去处理事情的张禄回来了,打断了张俊平的思路。
“禄伯回来了?事情处理的怎么样了?”
“回郎君,五家店铺我都通知到了,有三家店铺是咱们之前的老租客,他们都同意重新签订契约!
另外两家铺子的掌柜说要请示东家!根据我的了解,那两家铺子,是刘家自己经营的!”
“那正好!你再让人通知他们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