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宫里的大内侍卫高手学习拳法。
只是,这个时代,拳经什么的都是尽可能的艰深晦涩,生怕别人看懂。这些练武的人,文化水平又不高,对拳理的阐述自然没有后世更加清晰明了。
在庆宁宫吃过早饭,张俊平再次来到书院。
发解试要考三天,这三天绝对是对考生精神上,体力上的一次考验。
科举考试可不像后世国考那么人性,中间可以上厕所,科举考试一考就是一天,这一天你吃喝啦撒全都在考案,不允许起身,更不允许你去上厕所。
据说很多人放弃科举考试,就是因为被屎尿憋的,实在受不了这个摧残,干脆才放弃科举考试。
《大官人》中对明朝科举考试的残酷有一段描写,非常的真实。
参加过国考或者其他职业考试的都有过感受,坐在凳子上一座两三个小时,那滋味真不好受,更何况古代这一坐一天了。
三天考完,剩下的就是着急的等待,等待放榜。
放榜这一天,张俊平亲自带着周敏等人来到礼部贡院外面等着。
张俊平他们到的时候,贡院外面已经围满了人,呜呜洋洋的足有上万人。
说上万人一点都不夸张,开封府作为京师,每次发解试的解额是最多的,参加考试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就像现在的北京一样,北京学生考北京的大学要比外地考试低好多分。
古人的脑洞可一点不次于现代人,冒籍考试这种事,早在宋朝就有了,许多读书人为了能够在开封府考试,想尽办法来获得开封府的籍贯,或者冒充开封府人。
据历史记载,曾经有人为了到开封府参加考试,冒充自己哥哥的儿子,以期获得在开封府考试的资格。
所以说,开封府解额是最多的,但是考生也是最多的。
另外一个就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的解额是单独的,不占开封府的解额,但是考试都是在礼部贡院考。
开封府的学子加上国子监的学子,数千人参加发解试,加上陪同看榜的书童或家人,上万人一点都不多。
张俊平没有往里挤,带着周敏等人就在外面等着。
很快,礼部的官吏开始张榜。
贡院外面开始演绎人生喜乐哀怒,有人考中,大声欢呼,有人没有考中,榜上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顿足捶胸痛哭流涕。
“中了!中了!我们都中了!谢先生高中解元!”周敏十三人跌跌撞撞的从人群里挤出来,大声叫喊着向张俊平报喜。
“闭嘴!不过是一个发解试,中了是应该。一个解元,又不是状元,看看你们一个个,大呼小叫的成何体统?
平日里我是如何教你们的?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