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认为梅钢在资本、技术以及整个项目考察了解都还不怎么充分之时进行着一场注定会失败的冒险。
只是有项目不能不接,赵治民是带有不屑跟抵触的情绪之下,跟梅钢开始技术上的合作。
从最初的接触,到现在也不过五个月。
对一个产能规模达六十万吨钢的炼钢项目来说,五个月的时间或许只够用来前期考察。
然而梅钢就是在这五个月的时间里,将一个赵治民这样对行业有着深刻理解的人都认为会注定失败的项目,抽丝剥茧的进行到今天,使之初具雏形。
即使整个项目看上去依旧还存在着极大的风险,赵治民也不得不承认,沈淮领导下的梅钢,实际有着国内第一流钢铁企业的管理团队水准。
所以,沈淮在餐后再次正式邀请他加入梅钢,赵治民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