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不必那么客气,你就把我当朋友,咱们聊一聊。“
旅长的和蔼让他的确少了不必要的紧张,两个人沿着村中小路边走边说。
之前说过的,八路军的手榴弹分两种。一种是军区兵工厂造的,有一些搜集来的兵工人才,用相对还算凑合的工具,制造了一些效果还算可以的手榴弹。
另一种,就是边区根据地老百姓,模仿加想象,用粗糙的工具,造出来的土造手榴弹。
在产量上,前者旅长很清楚,太行山脉的兵工厂月产手榴弹五千枚,听起来是挺多,可想想有多少部队都需要。
八路军现在也有三十多万人,六万枚手榴弹,还不够人手一个的。
八路军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主要的手榴弹供给,一是靠缴获,二就是靠边区老百姓制造。
而就是那种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一炸两半的手榴弹,一颗的成本也将近五毛钱。
五分钱就能吃一碗凉粉,五毛钱也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几斤小米。
有不少八路军战士,平常把这手榴弹宝贝的不行,每次准备扔出去的时候,都在心里算着,这是几斤小米儿扔出去了。
袁晨铭搞出来个手榴弹,是剽窃了抗战后期八路军兵工厂改进的方案。
主要是有这么几个特点:预制破片,使得爆炸杀伤效果更好。
战斗部做的更薄一些,火药的装药量略为减少,原本能造两颗的材料,现在能造三颗,成本减少。
手榴弹重量轻了一些,投掷的距离就更远了。
“好啊,这是大好事儿,把新的手榴弹制造工艺推广开来,你的功劳能顶的上一个团。”旅长听完不由得抚掌大笑。
六万颗手榴弹变成九万颗,三万颗手榴弹怎么着也能顶一个团。如果推广开来,效果何止是一个团。
袁晨铭对此也有一些估算,可他并不会因此骄傲。
自己有几斤几两他是有认知的,且不说这种技术过几年八路军自己也能弄出来。
就算这种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得不到推广,那跟废物又有何意?
技术和实现是两码事。
旅长一直注意他的神色,见他没有被夸的飘飘然,心中高看他一眼。
而对于手榴弹的改进想法,旅长蛮好奇的问,“你怎么就想到了这些呢?是什么给了你灵感。”
“旅长,我们的木柄手榴弹,是仿制的德国M24手榴弹,这您是知道的吧?”
“这我知道,德国的东西是不赖,手榴弹步枪,轻重机枪,咱们国家的兵工厂都没少仿制。”旅长说着,也想起了曾经兵工厂有个工程师,跟他说过的德国M24手榴弹的介绍。
M24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