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人人都升官。
最震惊的,莫过于陈俊卿。
直接将洪适从枢密使的位置挤了下来,不仅出任枢密使,还加封了魏国公。
可谓此次大战最大赢家。
而死了的人,亦得到追封,张超、司马贯月、彭见青、朱镇甫……一长串的名字,不仅获得身后名,还为子孙后辈带来巨大的恩荫。
好不容易熬过来的辛弃疾,虽然麾下骑军几乎死尽,但成功阻挡仆射忠义的骑军辗转濠州,避免给来安包围战带来不确定因素,也得以升官。
这货原本是武义郎、江淮南营副统领、江阴通判。
一纸诏书下来,这货成了武功大夫、安丰军副都统制、寿州知州。
大宋辛青兕依然文武并封,全面升官。
但是李凤梧却敏锐的发现一个问题:三位皇子的封赏迟迟没有出来。
按说,对三位皇子的封赏应该最早才对。
但即使到了和谈都要盖棺定论的时候,官家依然没有封赏三位皇子的意思。
若说不封赏赵愭还有那么点情理,毕竟赵愭只是坐镇建康,最多也就是沾着陈俊卿的光意思意思,加封个虚职。
但赵恺和赵惇却都是亲临战线的。
尤其是赵恺,在安丰军几立大功,最后的来安包围战更是功不可没,一点封赏也没有,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就连赵惇也亲自前往来安参与了包围战。
虽然他只是在后军摇旗助威,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卷铺盖逃回滁州,但毕竟有功。
为何也没有封赏?
说起这事,李凤梧对这个有点神经质的皇子稍微有了些许好感,这货也不算是败家子,至少在激战最酣的时候,敢于坐镇后军。
也算是有胆魄了。
李凤梧并没有觉得这是官家疏忽,相反,这很可能是故意的。
几经分析,终于恍然大悟。
心中顿时松了口气。
自己的目的终于达到了:经此一战,大宋军队惨胜,让官家赵昚看见了北上的希望,这位中兴之主在符离之溃被打击的雄心壮志重新回来了。
既然有此雄心壮志,这货当然不会立个太子来给自己找不痛快。
所以三位皇子都不封。
很明确的告诉朝堂重臣:朕还有大好壮志,未来几十年内是要励精图治,筹谋北伐朝汴京的,你们眼睛都擦亮点,谁也别给我提立储的事情。
一旦想透官家这点心思,李凤梧长出了口气。
如果在乾道元年立储,赵恺铁定没戏,但只要立储望后拖下去,赵恺的机会便大大增加。
尤其是经过此次大战,赵恺在安丰军战线上的表现官家看在眼里,先前对他仁厚的评价肯定大有改观,如果自己想的没错,赵恺如今在官家的心中,怕是不输赵惇的。
不过蛋疼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