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大戏开演时候,月茹就拉这韩清目不转睛的盯着舞台,演到某一剧情桥段时候,她总是问韩清接下来要怎么演?哑叔怎么生活?小美还回来吗?
韩清告诉她莫要多问,老老实实看戏,现在给你剧透了,还有什么看头?
月茹听到这话就很老实在窝在韩清怀里,只是她的手一直紧紧地握着韩清,生怕他跑了似得。
包厢对着剧院舞台的方向都是敞口的,所以俩人虽然很亲密,但是也不赶太出格。
等到下午演完大戏,韩清就领着月茹上了街。由于月茹的身份,后面跟着六个契丹武士作为护卫,所以一帮人走街上很是醒目。
不过走在路上总是被人拦下来。
从踏入腊月到除夕期间,这期间有好几个节日需要庆祝,首先迎来的是腊月初八的“腊日”,也叫“腊八节”。药店则将“虎头丹、八神、屠苏”等中药材装入小布囊,叫作“腊药”,“馈遗大家”,用于腊月的保健。
步入了腊月,家家就要忙碌着准备年货。添置年货,少不得要花销一大笔钱。
对大户人家与中产之家来说,自然不成问题,但生活于城市底层的贫穷家庭,则恐怕应付不了过年的开销。
不过穷人也有穷人的办法,进入腊月之后,街市上很多贫困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型,敲锣击鼓,挨门挨户讨钱,俗称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
“驱傩”只不过是这一习俗的形式与附加功能而已,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给了城市贫民一个获得救济的机会,同时又不失体面。
这些打夜胡的人在每个铺子钱都是乞讨,但是看到有马车经过,也会拦着马车乞讨。在这个时代基本上很少见到有坐轿子的人,因为这个时候的人认为坐轿子是对轿夫的一种人格侮辱,所以街上最常见的是马车或者骑马之人。(注①)
韩清和月茹同乘一车,总是被打夜胡的人拦住要钱。月茹起初不明白怎么回事,听韩清讲了之后就开始拿着车厢里一个钱匣子大把大把的给。
结果这么一施舍,弄得周围的打夜胡者纷纷前来乞讨,让后面骑马的六个契丹武士着急不已,急忙冲上前去驱散了这些人。
月茹生在豪门,对钱财没有概念,抓起钱匣子一把把的递给乞讨者,觉得自己很有善心。
韩清知道步入腊月之后京城街市上的规矩,所以他早早地准备好一匣子钱就是为了施舍之用。
等打夜胡者散去之后,月茹在马车里和韩清腻着,偶尔掀开车帘子往外看看,两年没来,街上的铺子有的换了名称,有的做了细微的改造,她都能细说出来。
眼看着要到琴肆了,韩清急忙让游明拨转马头,莫要让竹娘看到萧月茹,因为看到她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