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就是上朝之日,在那一天突然公布,这样一来就让所有人只能躬身大礼参拜,没有任何机会反对,如此这般,大事可成!”
“我明白!”杨亿激动地点头,“倘若寇相公掌权,这几十年的腌臜糟粕定会一扫而空,那些跳梁小丑妖魔鬼怪皆是能被寇相公打回原形,大宋振兴指日可待!”
“大年,老夫在这里给你一个承诺,事成之后,你的位子绝不是翰林学士这么简单了,至少也要是参知政事!”
杨亿听罢,立刻双手合拢,对着寇准恭敬地施礼拜谢。
这里面说到的参知政事,也是太祖皇帝弄出的独特产物。要说这个产物的来源,就要说到自古以来的一个矛盾——相权与皇权。
矛盾是从汉武帝就已经开始了。汉制度创立之初,统治者或重发书,或贵黄老,都主张君主无为、臣僚执政,所以皇帝与宰相的责权利很是明晰:皇帝是一国之君,代表天下的统一以及主权;宰相是政府首脑,由三公分别执掌行政。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和监察权,属于是实际管理,并向皇帝负责,相权与皇权各有各的分工。
可是这个制度让汉武帝不甚满意,于是用大司马为魁首的内朝架空丞相为首的外朝,皇帝成了相权皇权一把抓的人物。这种做法会对皇帝有一个极高的要求,那就是需要高效的执政能力才行,否则大权容易旁落到外戚、权臣或者宦官手里。
隋唐已经充分的吸取了两汉的教训,重新建立了宰相制度。宰相仍旧是存在的,但是手中权力却是分成三部分:决策,审核,执行!于是对应的产生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大部。中书和门下合为政事堂,称为政府,用来取代两汉时期的相府。政府的人员石油圈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然众人都是宰相,但是与两汉相比,却不是大权集于一身的那种了。
一句话,汉代有国务总理,而唐只有国务常委。
到了宋朝时候,前面朝代关于相权与皇权的问题,所凸显出来的弊端全都被宋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之所以说大刀阔斧,是因为对这种权利的制衡进行了刀削斧砍,一刀剁下,再劈两斧子!
一刀就是把宰相分为两等,一等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正职宰相!其次的叫做参知政事,正二品,为副宰相。参知政事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丞。枢密使、都叫做执政。宰相与执政合起来那就叫宰执。
劈的两斧子就是把相权切割成行政、军政和财政三部分。行政部分归政事堂,也叫政府、东府。在宋朝,政府在名义上与唐朝同样,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组成。但门下与尚书这两省形同虚设,只有中书省在宫中,政事堂也设在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