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一成。
真要有所动作,那么唯一出局的就是中央军。相反,红军在西北已经站住了脚跟。
远攻江南或许鞭长莫及,但四周的山西、绥远、河南都是于其接壤。
兵力上战斗力上都是势均力敌,隐隐之中,红军已经成了北方各股势力中最大的三股势力之一。
东北军军心涣散,作为领头人的张学良前段时间刚刚名声大损,而阎锡山水涨船高,隐然有种华北之主的态势。
杨永泰对付红军或许真的没有办法。但是对付阎锡山他想到了一个好招。让原西北军的29军,宋哲元部接管河北平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断了阎锡山的念想。
虽然宋哲元一直主张抗日,但是要是有了底盘,把29军推到和关东军对峙的平津,有了底盘的29军不像谋求发展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旦,29军有了对底盘的依恋,那么其对日的情绪也逐步走向缓和,希望用谈判解决争端。
再加上,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后,对29军的多方弹压下。西北军主力29军离开山西的时候,穷的和花子一般模样,全军上下连件正经的军装都没有,面子上过不去的宋哲元只好选择黑夜行军。…,
杨永泰相信,按宋哲元的脾气,要是连这口气口吞了下去,那么他就不是西北四虎了。
几多推测后,杨永泰终于将其所想,给蒋介石兜了个底,29军接管平津。东北军撤出华北,入主华中。
不过这是战后的安排,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日军第八师团距离平津才一天的行程。几乎是在日军炮口下的平津如何防守。
长城内外的仗还是要打,蒋介石一直以为的国家没准备好中日之战的言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是无稽之谈。中国没准备好,日本难道准备好了?加上东北的义军四起,日本人糟心的事一件接一件。
先是在上海,霸占了天空、海域。上有飞机轰炸,海上舰炮双重猛攻下。硬是让一个中国的杂牌军给逼到了三换主帅,也没有能够挽回颓势的败局。
好在战场上没打下来的,却在谈判桌上获得了。这无疑让鬼子很受伤,他们的战力被低估了。
唯一没有波及的关东军,也在察哈尔吃到了他们应有的苦头。
如此,此时何应钦开启谈判,态度强硬一点,或许能够让关东军和华北东北军的防线恢复到站前的状态。
可惜,世道临头,何应钦又一次犯浑,却和板垣征四郎谈判。板垣征四郎连关东军都代表不了,难道他还能代表天皇。
消息传出,才酝酿成了内外交困的态势。
杨永泰将自己脑中关于中日关系的种种利弊分析过后,才对蒋介石进言。“步步为营,静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