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该雷达的持续工作时间并不长,可靠性偏低。
这就对战术使用提出了要求,不能让雷达长时间的处于工作状态,最好能够在其他防空系统的配合下使用。
显然,在迢曼军队当中,这不是问题。
迢曼军队有足够的远程搜索雷达,还有大量预警指挥机,并不需要让集团军的防空雷达充当主力。
通常都是在收到预警之后再启动。
在伊拉克军队,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
正是如此,伊拉克防空部队才在迢曼顾问的帮助下,总结了一套全新战术。
简单的说,就是不定时开机,在搜寻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之后就转移部署阵地,避免在一处地点呆得太久。
除非处于交战状态,不然雷达在一处阵地停留的时间绝不能超过一个小时。
即便爆发战斗,也就是发现了敌人的来袭机群,也要尽最大努力,把部署时间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之内。
哪怕对手有强大的电子侦查能力,也很难及时发起攻击。
这套战术说起来很简答,可是具体实施的难度却非常大。
关键就是,在很多时候,在一处阵地上的部署时间,不是由阿卜杜拉决定,是由上级指挥官决定。
如果战斗已经打响,附近又没有支援力量,上级指挥官肯定会让雷达继续工作。
其实,之前的几天一直如此。
因为面向沙乌地的雷达太少,而且遭到了梁夏空军那些电子侦察机的干扰,导致附近几部固定部署的雷达无法正常工作,也就需要阿卜杜拉的这部雷达执行警戒任务,所以在每处阵地的部署时间超过了6个小时,而且转移距离也不是很远,或者说雷达的活动范围受到了严格限制。
要说的话,其实也就是在4处阵地上转圈。
正是如此,阿卜杜拉一直在担心,梁夏空军已经掌握了部署规律,因此继续留在该地的风险极大。
为此,阿卜杜拉还在下午的时候发出请求,希望把部署位置向北移动50千米。
可惜的是,该请求被否决了。
傍晚,巴士拉那边就发来了消息,所有的外交努力都已宣告失败,联合部队在凌晨发起打击的可能性极大。
为此,作战部队都必须及时进入战备状态。
往北转移,得花费几个小时,无法在凌晨进入战备状态。
阿卜杜拉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了最大努力,在收到命令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的5号阵位。
按照他的判断,如果联合部队在凌晨发起空中打击,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毁由他指挥的这部雷达。
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