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了在当时看来无与伦比的性能,比如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往简单说,“陈炳勋”级其实是化繁为简,让帝国海军重新回到了老路上。
1艘“陈炳勋”级搭载的90多架舰载机,就能应付一场低烈度战争,没有必要编入其他“平顶船”。
如果是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就让2艘或3艘“陈炳勋”级组成特混舰队。
当然,这还跟性能先进的舰载战斗机有关。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战-6”。
“战-6”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第一种多用途舰载机,第一种两倍音速舰载机与第一种双座舰载战斗机,还是第一种多用途战斗机,第一种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同时代空军战斗机的舰载机!
“战-6”极大的简化了舰载航空兵的编制体系。
在此之前,1个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需要5种作战飞机,有“战-6”之后,一下就减少到了3种。
如果不是海军强调远程打击能力,而“战-6”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作战半径比重型舰载攻击机短了一大截,甚至能够取代“攻-5”,让帝国海军在30年前就把舰载作战飞机减少到2种。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一直在努力减少舰载机的种类,因为这是提高舰载航空兵作战效率与降低后勤负担的不二之选。
可惜的是,即便过了30年,航母依然要搭载3种作战飞机。
因为性能极为出色,所以“战-6”不止是统治了帝国海军的航母甲板,还夺走了一直属于空军的出口市场。
在停产前,“战-6”总共生产了5000多架,其中约3000架用于出口。
此外,帝国海军退役的“战-6”,也有很多被当成过剩物资,在进行必要改进之后,援助给友好国家。
空军同时代的“战-8”,总产量不到3000架,而且几乎全都是自用。
只是,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强调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跟当时的大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在“陈炳勋”级服役后不久,帝国遭受了战后首次惨败,输掉了波伊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几乎耗光了帝国的国力,大战的红利更是挥霍一空,帝国在此后被迫开始进行战略收缩,但是在新历130之前,负责维护全球利益的帝国海军,仍然需要保持扩张的势头。
这不是在逞能,而是必须站出来撑起场面。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梁夏帝国在波伊战争之后,就立即进行全面收缩,那么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必然会分崩离析,帝国的声望必然遭受重创,甚至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爆发第三次全球大战。
如果把超级霸权在全球范围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