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攻-12A”,投射40枚XKD-30,就能对一支单航母战斗群构成饱和打击。因为“攻-12A”不但用来取代“攻-5”,还要取代一部分充当过度品的“战-12”,最终将在1支舰载航空编联队配备2个大队,总共40架,所以就理论而言,帝国海军航母装备“攻-12A”之后,对海打击能力将提高1倍,1支航母战斗群能同时打击敌人2支航母战斗群。
相反,如果不增加“攻-12A”的编制规模,只用来取代“攻-5”,就能够腾出20架重型舰载机的位置。
这意味着,舰载航空兵有了更强的战术灵活性。
比如,多搭载20架重型战斗机,制空作战能力能提高一倍。换成是“巡-4A”的话,反潜作战能力将提高3倍。继续保留24架“战-12”,那么在低烈度的战斗当中,综合作战效率能提高1倍以上。
毫无疑问,这才是理想的航母战斗群。
由此,也就不难看出“攻-12A”对帝国海军的价值,以及周涌涛为什么要拼尽全力支持这种舰载机的研制工作。
在全球大战中,“攻-12A”的价值更突出。
其实,在波伊战争爆发之后,帝国海军立即下达了“攻-12A”的订单,并且责成承包商尽快启动量产工作。
因为设计试飞还没完成,此后还有军方的验收试飞,所以就算拿到了订单,承包商也没办法让“攻-12A”立即量产。
为此,乘风公司提出先在原型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作战系统来达到服役状态,并进行预产批次量产。
可惜的是,就算是预产批次,也要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交付。
此后,还要进行适应性训练。
哪怕是在战争时期,这些“攻-12A”能够在明年的第三季度,甚至是年底形成战斗力就很不错了。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的主力攻击机依然是“攻-5F”。
当然,海军需要的不止是新式舰载攻击机。
在空军主导的“先进战斗机”结出说过后,设计团队已经把重点转到海军型上。
不出所料,绰号“火凤凰”的“战-21A”将在明年完成研制工作,有望在新历152年正式装备海军航空兵。
到那时候,由两种第四代隐身舰载机充当核心的帝国海军航空兵,必然是所向披靡。
只是,白华伟现在关心的并不是明年才能得到的新式舰载机。
在来到珍宝港之后,他的第一个发现就是,东望洋舰队,特别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并没有预料的那么精干。
要说,也不用奇怪。
帝国海军六大舰队,即东望洋这边的第二、第四与第六舰队,以及部署在梵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