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话,这也是“替代型航母”坚持采用商船标准的关键所在。
如果采用军舰标准,那么在立项的时候就会被否决,因为在战争初期,达到军用标准的高强度合金钢的产量根本就满足不了造舰需求,连主力战舰都没办法保证,更别说是重要性不够高的辅助舰船。
只是,帝国海军没有因此放弃“增强型航母”,至少设计工作没受到影响。
与“替代型航母”相比,“增强型航母”最突出的变化,也就是采用军舰标准,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当然,肯定没这么简单。
在战术用途上,“增强型航母”被当成了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的补充对待,以提高舰队的战术灵活性。
说得直接一点,用2到3艘“增强型航母”来替代1艘大型航母或者超级航母,能够显著提高在执行低强度作战任务时的战术灵活性,让特混舰队不再受航母数量的限制,获得更高的作战效率。
在具体应用上,主要针对的也就是低强度作战任务,比如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为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援。
严格说来,这正是在启动“增强型航母”时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小型舰队航母主要用于登陆作战,到后期更是直接编入登陆舰队。
从这个角度看,“增强型航母”更像是新时代的小型舰队航母。
当然,得益于技术进步,特别是舰载机大型化,“增强型航母”没办法小型化。
只是,相对于增强作战能力,更加得控制建造成本。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太昂贵,不如建造作战能力更加完善的大型航母。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设计阶段提出的唯一要求。
在“替代型航母”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军舰的设计标准提高生存能力,并且把建造成本控制在“替代型航母”的150%以内。至于具体的性能指标,比如载机数量与持续作战能力可以略微降低。毕竟“增强型航母”也主要在后方活动,能够方便的获得补给,不存在得独当一面的需求。
按最初的设计方案,“增强型航母”也就是通过牺牲载弹量、载油量,并且缩减机库面积来增强生存能力。简单说,也就是利用节约下来的吨位来增强舰体结构强度,避免采用稀缺的高强度合金钢。
关键,其实就是建造军舰必须用到的高强度合金钢。
别说是在梁夏帝国,放眼全世界,军用标准的高强度合金钢都是战略物资。不止是建造战舰需要,其他武器装备也需要,比如陆军的主战坦克。即便是作战飞机,部分零件也是由高强度合金钢制造,比如起落架。
在进入战争状态后,包括高强度合金钢在内的战略物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