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方狄人入侵并占领了栎邑,因此地处于嵩山之阳,故称阳翟。
但考诸史籍,孔子修《春秋》,在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狄人占领栎邑晚得多,但在《左传》中则一直称此地为栎邑,并无阳翟之称,可见,终春秋之世此地一直称栎邑。何况周王朝尽管当时已经衰微,但齐桓公却正在称霸。
齐桓公在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下,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率领中原各诸侯国,多次击败戎狄的侵入,有力地维护了当时政体下的国家统一。孔子曾由衷地赞叹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即如果没有管仲,华夏可能会成为戎狄的殖民地,华夏人可能要沦为亡国奴,像西北游牧民族一样“披发”、“左衽”。
正是由于齐桓公,由于管仲,所以戎狄尽管曾经侵入内地,但并不曾长期在中原驻足。
即使有少数狄人留居此地,但也决不会成为此地居民的主体,以致于影响此地的地名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