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都表明,赵晋两国的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了。庾冰之弟,晋国的安西将军庾翼已经率军进驻襄阳,庾冰也以车骑将军、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军事、领江州刺史、假节镇武昌,作为庾翼后援。”
“寡人接到线报。晋军在淮阴、襄阳方向频频调兵遣将,出兵的规模十分庞大!诸卿,寡人欲战,但如何战,还请大家一起商量出一个章程来。”
秦牧等四人面面相觑。
崔皓沉思了一会儿,便道:“大王,果真非战不可吗?”
“非战不可!”石闵掷地有声地道,“赵晋之战,已经不可避免。就算寡人不战,寡人想晋国也不会放任我大赵自己和平发展,强大起来的。如果寡人猜得没错的话,晋国应该是想效仿当年蜀国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事情,想要通过袭扰我赵国的方式,为自己赚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崔皓具备大局观,但是在军事上,秦牧更有话语权。
秦牧道:“大王,不管晋军是否要北伐,犯我赵国疆界,该打的还是要打的。须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一年来我们赵国都在精兵简政,几乎裁撤了一半的军队,能调动的兵马只有三十万,不过我想十万兵马,足以打败北伐的晋军了。”
“秦牧你的想法与寡人不谋而合。”石闵微微颔首道,“既然决定要打,就一定要胜!还是大胜!最好能把晋人都打怕了,打惨了,打到他们数年之内不敢起兵北伐!”
“若是如此,大王没有二十万的兵力只怕是做不到。”
“兵贵精不贵多。”石闵沉声道,“晋军屡屡北伐,都功败垂成,其缘故,不在于兵不够勇,将不够谋,而是在于晋国人心不齐。此番大战,寡人愿起十万精锐之师,主动出击,亲征江南!”
“大王三思!”冉良皱着眉头道,“眼下国中百废待兴,各方面还未统筹兼顾,人心浮动,这个时候,若是没有大王你亲自坐镇邺城,震慑宵小,不知道整个赵国会出现什么乱子啊。”
崔皓亦是道:“大王,中书监大人说的没错。统兵作战的事情自然有将军们去做,大王只需要把控全局就好了。”
“可是此一战非同小可。胜了,便能震慑列国,打击晋国,使其不敢再轻举妄动;若是败了,寡人只怕淮南危矣,中原危矣!四方群雄未必不会见风使舵,对我赵国群起而攻之啊。”
“大王所虑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大赵国还输得起。大赵多精兵强将,大王只需要派出精锐十万人,再择一良将,想要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是难事。”
石闵一时之间沉默了。
“以何人为将好?”石闵问了一句。
“大司马李农如何?”冉良举荐李农。
“李农虽是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