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般盛况,但始终不比中原。”
耕地与人口是息息相关的。
北方的人口一向是比南方多的多的。
但移民完全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当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灭掉六国后,继续向南方用兵,征服了百越地区,打到南海边上,在那里设置郡县。
为了加强对这里的管理,秦始皇还迁徙了五十万中原人到这些地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随之传入珠江流域,这些措施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一遍狼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华夏北方的真实写照。
而江南地区则相对比较安定,因此,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永嘉之乱后,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九十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七分之一。
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
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
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北方百姓的南下,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为南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而东晋最初采取的是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为了扩大剥削范围,推行“土断”政策,即把北方流民和当地居民的户口编在一起,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要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
这在事实上就承认了北方移民的合法地位。
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南方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
就殷浩所知道的,姑苏“良田美跖,哇亩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收,则数岁忘饥”。
东晋财政收入主要靠三吴(吴郡、吴兴、会稽)地区提供。
不过,此时的南方,经济实力仍然没有超过北方,北方仍然是华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殷浩叹了口气说道:“太后,南方尚有许多地方尚未开发,耕地不多,在一些偏远的地方甚至还有异族作乱,占山为王,不服王化。相对魏国来说,我们晋国想要运输粮食更为困难,劳民伤财不说,还耗时费力,其间数千里之远的路程,中途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的粮饷。”
“这么说,咱们跟魏国是打不了消耗战了?”褚蒜子不由得黛眉微蹙。
殷浩正色道:“若是前线六十多万大军,我大晋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