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蕃还在互相大战之时,西域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新生势力阿拉伯帝国——大食帝国。
自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以来,中东的阿拉伯人迅速崛起,穆S林已经控制了亚述人、波斯人和罗马人想都没敢想过的辽阔版图,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几个部落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B牙,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个地区。阿拉伯帝国成为大唐、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极强力量。
在吐蕃还没有归降大唐以前,吐蕃国王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小勃律及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大都护田仁琬、盖嘉运,数次派兵讨伐,皆不胜。六载,唐太宗李世民敕令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兵万名前去征讨。
高仙芝是第四个被派去征讨小勃律的将领。农历4月份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出发,帕米尔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只有夏秋两季稍稍温暖些。高仙芝的唐.军数目为步骑一万人,步兵都有私马,再加上行军途中疏勒守捉使赵崇玭、拨换守捉使贾崇瓘、以及护密国,识匿国等军dui的加入,最终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四月初从安西动身,十五天后达拨换城,再十余天到达握瑟德,再十余天到达疏勒,高仙芝的军dui在此地做了休整。然后从疏勒出发,二十多天后到达葱岭守捉,再经过二十多天后到达播密川,再经二十多天到达特勒满川,此时已经接近吐蕃边界上的要塞连云堡,高仙芝在这里做了第二次休整。从疏勒到特勒满川的距离,大约四百公里,仅占总行程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所花时间却占了三分之二,因为一路翻山越岭、行军非常的艰难。
帕米尔高原海拔五、六千米,即便由山谷隘口通行,也有三、四千米,按后世登山运动员的经验,在这个高度上一般正常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呼吸困难,体力下降等现象,还要防备随时可能遇到的恶劣天气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高仙芝的军dui在这个海拔上的行军时间至少有一个半月,还要保证给养的及时运输,高仙芝一路都在头痛:如何使他的军dui在经历了如此行军后仍然保持战斗力?他的三位前任都在这里知难而退了。
高仙芝在特勒满川将大军化整为零,分为三路,赵崇玼自北谷道进军,贾崇瓘自赤佛道进军,高仙芝和监军边令诚统率中军从护密国进军,在连云堡前集合。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三路小股部队分别在三条山路上行军的速度要比集中在一条路上要快得多。
连云堡在后世的阿富汗东北部,建筑在一座山峰上,东南西三面皆陡峭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有喷赤河做屏障。山上堡内驻守的吐蕃军有一千人,在城南侧五、六公里左右修筑有木栅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