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六十三章 山寨版涮火锅

第六十三章 山寨版涮火锅(2 / 5)

“汤饼”。

《齐民要术》中还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

但准确地说,汤饼应该是一种面片汤,或撕或刀削。而把面条的形状最后定格为长条形,那要到宋朝。

徐齐霖眨巴眨巴眼睛,说道:“其实,微臣是要借此向陛下献一方便携带、且耐储存的军粮。”

李二陛下刚挑起一筷子面条,闻听此话又放下了,问道:“且说来听听。”

徐齐霖说道:“将面按此形状制备,晾干后储存数月而不腐。吃的时候放水里煮熟即可,是不是很方便?若我大唐军都配备此军粮,后勤运输岂不是能大大减轻?”

说到后勤运输,便要讲一讲唐朝军队的士兵的标准装备。

按照当时的编制,三百人组成一个团,每五十个人组成一个队,每十个人组成一个火。

火是一个很小的军事单位,但仍要配备六匹驮马。随军携带的便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

别奇怪,唐初实行府兵制,按规定,不仅是武器装备,甚至军粮也是要府兵自己携带的。所以,有很多还是未脱壳的米,才要带上“碓”这种舂米工具。

就算是脱了壳的米,一个士兵携带的军粮数也要麦饭九斗、米二斗。尽管有驮马或驮驴,但要长途远征的话,负担依然是很沉重。

比如隋炀帝时期远征高丽时,因为路途遥远,粮食运输艰难,每名野战士兵身上要携带好多天的粮食,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力。

所以,当时就有很多士兵冒着杀头和饿肚子的风险,将粮食抛弃,或埋在地下。

而徐齐霖认为,经过晾晒除去水分的挂面,总要比携带生米生麦要轻要方便吧?

李二陛下挟起面条端详了一下,问道:“晾晒成干面后,能减重多少?若要制备大量这样的军粮,投入也不小吧?”

徐齐霖耸了耸肩膀,说道:“微臣只是一个设想,若要实现,或是拿出具体的数据,总要进行实验啊!”

“那你就尽快实验,尽快把数据上奏。”李二陛下哼了一声,说道:“敢敷衍迁延,朕重重处罚。”

嗯?好心当成驴肝肺,你丫的故意找茬是不是?

徐齐霖偷眼瞅了一下,发现李二陛下已经开始有滋有味地吃起面条,好象还轻轻点头,似乎是味道不错,却是不再理他了。

徐惠冲着小弟笑着摇了摇头,表示不用争辩,不用计较。这李二多半是随口一说,吓唬人的,不用太当回事儿。

小兕子吃饱喝足,把碗一放,惬意地往椅中一靠,说道:“小舅,你也吃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