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风起大宋> 第十九章 鼎香楼(上)

第十九章 鼎香楼(上)(2 / 5)

药材、粮食生意,多有田地,这酒楼却没参与。”

姜德一听笑道“这就好,我害怕日后和卢师兄见面不好说话呢。”

汤怀问道“姜大哥的意思是日后那翠云楼也不会是我们的敌手?”

姜德拍了拍他脑袋说道“别说翠云楼,就是樊楼,我日后也要拿下,这天下两个生意最好做,一个是吃喝酒楼,只要有人就要吃饭!一个是药材,只要是人,必会生老病死!而且这酒楼生意是各凭本事,除非使诈,否则不用怕他!”

张显拍着胸口说道“他敢使诈,我们就打回去!”

周同喝道“小小年纪就如此暴戾,我看你回去要好好的再背一遍道德经!”

几人说说笑笑,来到了县衙门,王明让周同等人稍候,便带着姜德走了进去。

后世很多人对古代衙门的感觉就是一个警察局加法院的综合体,要说人的话,就是一个县官加一个师爷和一群衙役,这既对,也不对,实际上,一个县衙里的人的确只有知县、县丞、主簿、县尉等极少数的几位亲民官是朝廷派下来的,这些人有品级,也有固定朝廷发放的俸禄,但还有大量的县吏,这些县吏身份形形色色,例如有曹司、押录、手分、贴司等等形形色色,这些人并没有朝廷的品级,但却是实际朝廷政令的执行者,这些人的工资往往是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但人要活着啊,所以在宋代一开始,这些人是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但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并不适合一些工作的人被丢到了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同时很多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去充役。但当役又没钱,这一下搞不好就要破产,到了王安石变法后,改为了募役法,也就是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然后在用这个钱去雇人做事。

但这样一来,又使得大量重要的岗位被一些大户给长期瓜分了,使得官吏之间的平衡逐渐失衡,在宋代,官员在各地一般都是有任期限制的,长则三年,断则几个月,就会迁移,如此频繁的迁移加上古代不发达的信息,使得他们很难深入的了解当地的情况,这就使得宋代官员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本来就需要仰仗胥吏,这些胥吏一般都是本乡本土之人,又长期在某一个部门办事,熟知本部门的各项规定和法律条文,了解本地的社会现状和风俗民情。可以说,在各个部门中,真正做事的其实大部分都是那些在衙门中长期任事、精通律令的老吏。而不是那些刚刚放下圣贤书,连新谷和陈稻都分不清楚的书生,甚至很多时候就连翰林学士起草的诏书也要经孔目吏审读无误后才能安心颁下。可以说,如果有明君名臣拘束,他们自然也会成为王朝法令贯彻的各个触手,而一旦有昏君庸官,他们也会窃权揽政,甚至是和贪官狼狈为奸。

姜德和王明走进县衙,王明是三家村的村长,其实准确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