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以东,冀州、幽州、青州、并州、豫州、兖州、荆州,均有郡县反叛朝廷。另外根据细作传回的消息,叛军目前已经决定,推选渤海太守袁绍,以车骑将军出任联军盟主。”
“根据相国得到的消息,袁绍将于近日,会同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于酸枣共同商议讨伐相国之事。”
“另外有确凿的消息称,河内太守王匡、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等,也都先后响应袁绍的号召,不日将派遣使者前往酸枣。”
初平,寓意着国家恢复平静,只是初平元年的开端,却处处透着不太平。
正月里,中原、河北大地,清君侧的旗帜,不约而同插在墙头。反董势力,在袁绍的编织下,迅速膨胀。一只跨州连郡,数量接近十万的叛军,以气势汹汹的姿态开始集结。
消息传回,京畿的百姓,瞬息重新回忆起,昔日张角作乱时的恐慌。乱成一团的时节里,被闲置的贾诩仍旧静坐在萧索的庭院中,优哉游哉地手不释简。
“名不正则言不顺,关东十数诸侯汇聚,就不曾打出什么旗号吗?”
有一搭,没一搭,听完张绣汇总的贾诩,自然觉察出些许诡异。是以,他将眼神稍稍离开曹操留下的孙子兵法笺注,瞧着张绣好奇地提问。
凉州兵的放纵,已经无人可控,失去选择的董卓,只能是加速在雒阳的血腥镇压。但这也不应该是袁绍们放弃一面号令天下旗帜的原因。
“回禀先生,袁绍称是因三公致书,才纠集这些所谓清君侧的义军。根据消息称,三公的信中历数相国十桩大罪,希冀袁绍发义兵,拯救国家于危难当中。”
张绣隐约觉得,贾诩或许与叛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他不会因为这份直觉,而去深入探究。
一则,张绣读过书,是以本能将自己与在雒阳施暴的凉州军士兵划分开去;二来,也因为他读过书,是以他认为贾诩当初对董卓的劝谏,其实都是正确的。
正因预见到董卓的失败,进而将贾诩视作将来的救命稻草,所以张绣愿意倾力襄助贾诩——前提是不违背董卓的命令。
“只是三公吗?”贾诩听完,略是沉吟片刻。
少焉,他莞尔一笑,摇了摇头道:“原来如此。即便这种时候,还不忘勾心斗角,有趣,当真是有趣。”
只言救国,不提及拯救天子,甚至忽略曹操带去的天子密诏。
袁绍这么做的理由,除却要压制手持诏书的曹操的利益外,更多是在透露一种态度。即袁绍以及关东联军,不承认董卓所立皇帝刘协皇位的正当性。进而保留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与刘协分庭抗礼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