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世界(2 / 3)

率加起来也才100倍。

不要觉得这很快,按照10天一面墙的速度,我也要大概两个小时才能弄出一面,属实还是慢了些,不过这也是锻炼念应力的好机会,剪切力,扭转力,弯曲力都运用到了。

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神奇的一幕:

竹子一根根从竹林里飞来,在空中自然解体,不要的部分自动飞回原地,剩下的竹筒在靠近我所在一定距离后分解成一根根细细的竹丝。

一根根竹丝在空中舞动着,翻滚着,纵横交错,而又上下起伏,最终编成一个细而密的图案,而这些图案再经过超螺旋,最终形成一面密不透风的墙。

这种景象,恐怕只有《哈利波特》里才能见到,就好像某种程序将这个过程自动化了一般,玄幻而不合常理。

好在我在不断的练习之下,逐渐掌握了某种诀窍,优化了排布方案,尽量减少做功损耗,加大动作效率,让原本的速度又提升了4倍。

这意味着,我只需要两个小时就可以把四面墙造好,恰好能赶上饭点,当然,我也不打算回去,这里就有吃不完的食物。

大约12点半的时候,我完成了4面墙的制造,我也已经精疲力尽了,念应力的操控比念动力更耗神。

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念应力的总量只有念动力的三分之二,这还只是在宏观层面,也许到了微观层面,我能控制物体的总重量还会再次减少。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定律,念力的距离尺度缩短了,质量尺度也缩短了,时间尺度也缩短了,那如果我把感知尺度放大呢?

找到盲点了!

以前我都是想着将感知尺度缩小,为什么就不想着放大呢?

立马闭上眼睛,进入感知模式,那一个熟知的感知圈再次出现,此刻的感知圈却如同天穹一般罩住我,很大的一个球形区域。

给出一个放大的指令,蓦然发现感知圈在不断缩小……不对,是我的视点在不断扩大,顿时,整个盆地的全景呈现在眼中。

我迫不及待地使用念力托起一块巨石,目测估计至少超过200kg,原本的吃力感也没有出现,也没有因为超出力量上限而流鼻血。

我真真实实将这样一块远超我真实念力上限的重物提起,而且似乎还远没到自己的极限。

又托起另一块将近40kg重的小石头,我终于感受到了吃力感,似乎我的宏观念力极限在240kg到250kg之间。

得知了这样一个结论,我心底没有却一丝喜悦,反而想抽自己两巴掌。

还学霸呢,逆向思维都没有,直到现在才发现这么重要的结论,这是很致命的失误。

现在一想,猫腻不就藏在微观感知中吗?之前帮小梦治疗时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