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而去。
到了河东,在安邑又与贾诩和裴潜、贾逵等见了一面。相谈许久之后这才离去。到了长安,李利便住李傕府上,到了晚上,李傕回来,与李利于书房中相谈,乃问道:“你有何求?”
李利直言不讳:“叔父,我想要并州!”
李傕心里早就猜到了,他皱着眉,把这几日朝臣的言行都仔细回顾了一遍,就叹气道:“只怕是难。哪里有年方弱冠的州牧或者刺史?”
今年李利才二十一岁,把并州就这样交给李利手里,而且李利势必还要牢牢把河东给握在手里。这样的情况,是朝廷所不允许的。怎么能便宜都让你李利占了?
李傕也很想说一不二,一锤定音。但他看到马腾和张济态度暧昧,索性就不讲话了。先看看大家都怎么说。
朝中赵温、杨彪、朱儁、士孙瑞等大佬还没吭声。但光禄勋邓泉、廷尉宣播、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儁、步兵校尉魏桀等人却是态度鲜明的表示了反对之意了。这些人,是朝臣中的中坚力量,还是很能影响一批人的。
还有一些少壮派的官员,则是旗帜鲜明的表示支持李利牧并州。他们认为,只有在李利的带领、指挥下,汉朝的军队才能够彻底赶走胡人,收复并州其他的诸郡。否则,换了李利回来,再派兵将出去,谁愿意去呢?凉州诸将早就没了那心气劲,朱儁已经老病经常不能上朝了。这朝廷还有谁可用?熟读六经的读书人无数,但能带兵打仗与胡人真刀真枪的血战的,却是没有几个。真以为卢植这等不世出的儒将是随便一手抓的么?
李利倒也没有愤愤不平。他来之前,和荀攸、钟繇、贾诩都谈过。这些政坛老手早就告诉了他,让他不要抱太多的希望。尽量往好的地方争取就行了。实在不行,让出虚名,占据实利也行。只要在并州保持军事力量,并尽量的推更多的太守、县令上去,是不是并州刺史,又有什么要紧呢。反正地盘都是你实际控制。
见李傕为难,他也知道,这事靠叔父只怕是有点难。因为这本来就牵涉到李家的事,李傕理所当然的要回避。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你占着这个秉政的位置,起码的公平还是要做到,不然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长安、关中就要出乱子。
而就算李傕执意要支持李利,但别忘了,同时秉政的军头,还有马腾和张济,要是他们不愿意见到李氏更加强盛,随便在暗中搞点事,也够李利喝一壶的了。
索性就先撇开李傕来,自己先活动一下。于是李利第二天,就分别投贴,拜见了士孙瑞和太仆韩融。
这两个人,前者有着做三公的资历;后者是颍川人,名声大、资历老不说,还与荀攸是老乡,素来交好。要是这两个人能够向着李利偏一点,朝堂之上,支持李利的声音只怕就会大上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