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抗大分校迁至神郊庙
一九三九年夏末,壶关县东南的太行山区孕育着一片丰收的景象,田里的庄稼正在拔节,绿油油的秋田在这稍纵即逝的季节里展示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分布在整个山区的零散的小山村掩埋在这片碧绿的海洋里。就在这幽静纵深的海洋里,不时传出来一阵阵歌声划破了太行山麓少有的寂静。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这就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又称“抗大一分校”)于8月上旬来到了巍巍太行山的壶关县树掌镇神郊村一带。学校共三个大队,二十七个小队,其中二个大队都是女生500多人,全体师生共计1400余人的学员队伍,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直属第三纵队”。
为了便于隐蔽,晚上女生都分派在周边树掌、芳岱、磨掌、大会、马家庄、回车等村群众家居住,白天在神郊北岸的大庙里作为学员学习的大本营。
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总司令给抗大一分校的任务是除坚持日常教学训练外,要用更多的力量配合黄克诚司令员和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