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路斥候在上将军廉颇的命令下奔出赵军大营,他们要在赵括和廉颇谋划的行动地区进行全方位自己的侦查,所有可以通行的道路,山谷的大公会还宽度和深度,埋伏士兵的位置。
这个深谷上将军廉颇曾经亲自去看过,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将领,他们妹妹展开一场大战都要亲自勘察地形,排兵布阵,即便是大的阵战也是如此,毕竟十几万人甚至更多的军队交战,单单凭借肉眼是完全无法看清整个战场的。
在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赵括能够说出来不下十个,但是面对目前的这场战争,赵括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战例做范本,一切只能依靠自己和廉颇两个人的谋划。
这不是一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战争,赵国并没有被逼上绝路,按照廉颇上将军的意思,大军后撤到丹水壁垒,秦军即便是再多的大军也不可能攻破,赵国防线无忧。
但是赵括不想战况在回到一年前,不想让长平之战在继续上演,这样僵持的局面一旦上演,对赵国及其的不利,赵国刚刚展开的复兴之旅很可能胎死腹中。
一路路斥候不断地返回,但是最远的一路还没有信息,那是侦测秦军从魏国边境绕过来的秦国精锐大军的斥候,也是赵国准备伏击的那一路秦军。
中军幕府,上将军廉颇站在地图前面,尽管最后一路斥候还没有回来,但一切迹象都已经表明秦军的行动目的。
“王上,秦国军队在各个山口集结,封堵山口,阻挡我大军进攻,这和前几天秦军避而不战的战略发生变化。”
上将军廉颇在地图上秦军部署的位置不断地指点,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秦军现在二十万正面大军的相对位置,白起在每个山口都部署大军,封锁赵国大军继续进攻的路线。
看到这一切,赵括心中彻底的明白武安君白起的宏伟战略,此时赵国三十万大军所在的位置是丹水东岸东西将近百里的距离,南北将近五十里的距离。
这个距离看起来相对平坦,并没有什么大的山川沟壑,并不适合一个围攻的战场,但武安君白起设定的战场就在他们的脚下。
只要这个时候攻占赵国身后丹水东岸的赵国大军壁垒,以壁垒为依托挡住赵国大军后退的道路,赵国三十万大军就会被围堵在这个巨大的战场之中。
白起不愧是战国时期第一战神的存在,在军事谋划上无人能及,这样一个宏大的战场谋划,估计其他的将领永远都不会想到,也不会向这个方向去想,这完全是不同高度的战争谋划。
更远的地方斥候没有侦查,但是赵括心中清楚,在这个包围圈的外围一定有一个适合秦国骑兵运动的路径,能够让秦国大军遥相辉映,保证阻挡赵国大军从其他方向撤退。
“上将军,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