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三,位于九江府城乃至附属州县的三十二家马氏粮行,辰时未到,便全部卸下门板,原本挂在各店侧门上写着‘无粮可售’的木牌已然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块块全新的木牌。
粮米到货,每石十三两!
九江府乃四大米市之一,治内六七十万百姓从无腹饥之忧,所以绝大多数百姓也没有囤粮备荒的习惯,然而陕西一场亘古未有的大灾,让几乎整个大明天下都受到了灾民的强烈冲击,粮食收购转运几乎断绝,官府开仓赈济还赈不到本地百姓的头上,九江府的粮食行情一日三变,最高峰时竟达每石二十三两之巨!
这是大灾之后引起的大变,八成的百姓开始节衣缩食,想要咬牙挺过这次灾变,然而时至今日,距秋粮上市尚有两月,再怎么节省也很难撑得到秋收稻谷的时候,数十万百姓已然在饥饿的边缘苦苦挣扎!
但是九江的米价却没有因为百姓的肚子而降下多少,各府州内的粮食售价虽然比起最高峰的时候有所下降,但正常的价格依旧高达十八两一石,是去年同期时候的二十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粮行粮价都是十八两一石,也有卖十七两五、十七两的,最便宜的还是薛家的盈丰米行,粮价十六两,但是每家店铺每日售粮不过五到十石,全部店面加在一起,每天卖掉的粮食也不过三四百石。
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薛家虽然是九江最大的米商,但也不能破坏掉米市原有的规则,更何况一个家族的力量终究有限,你要突破底线,却没有突破底线的本钱,最终的结果就只会是被所有的粮商联合起来吞的连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一点。
所以薛弘当初在制定对付马家的计划时,没打算一棍子把马肇对敲死,而是想用一个月的时间来慢慢布局,让九江的米价在一个月之内降到马家无法承受的地步,如此才不会引起其他米商的强烈反弹。
但是王兆柏代表的官府介入,等于是给了薛弘一块镇山之石,从此他无需再去担忧底线乃至粮商之间的反弹,因为这是他和王兆柏之间心照不宣的事,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不管怎么做,所有的粮商都会认为这是官府的授意甚至是施压,他们就算怨恨,也怨恨不到薛家的头上。
民不与官斗,商亦是民,何尝不是如此。
朝廷派出巡按御史的消息,薛弘是七八天前知道的,也是那个时候起薛弘才知道王兆柏为何会火急火燎的让自己去九江,为何老弟长老弟短的说了一肚子的废话,为了无非就是自己的仕途前程罢了。
九江身为四大米市之一,南北粮食转运的窗口,粮价却奇高不下,这本身就是知府的失职,但这还仅仅是其一!
在薛弘看来,粮价高昂确实可以显出王兆柏治政缺失,但绝对不可能让其火急火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