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调研之风> 三、调整政策

三、调整政策(4 / 19)

报告说,7月份应调出粮食20亿斤,但到10日止,只调运出219亿斤。

周恩来看到报告后,十分焦急,为引起各省负责人严重关切,立即批示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请他把报告印发给正在北戴河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同志。

由于各地粮食供应不断告急,时销时断,有些粮店已没有存粮。情况十分火急,李先念不得不于7月25日给邓小平、毛泽东和中央写报告。

报告中说:

今年五月份以来,京、津、沪、辽粮食库存极少,面临脱销危险,不断告急,现在已经到了不可终日的地步。

李先念经常接到各地省委负责人打来的告急电话。当产粮省调不出粮食,而缺粮地区又向李先念告急时,李先念不得不让粮食部同铁道部协商,把原定调往某地区的粮食在运输途中转向,限时调往粮食脱销的地区。

李先念还从中国南北地区粮食收获季节不同的实际出发,在调运粮食方面采取了“早济晚”和“晚济早”的办法,即把南方夏季收获的小麦、早稻等运到东北,接济东北秋粮登场前的市场供应;把东北秋天收获的粮食运往关内缺粮地区,以便度过春荒。

时任国家财政部部长助理、预算司司长、粮食部副部长的杨少桥后来回忆说:

为了安排好粮食调拨,往往是先由粮食部党组同志打前站,同地方协商,然后由先念同志出面商谈,最后由周总理亲自定案。1959年以后,不仅年度粮食调拨计划由中央、国务院下达,季度计划也由中央安排下达。到了1960年,有好多月份的调拨计划也都由中央通知各地执行。这些计划,都在先念同志那里研究好了后,才报请中央审定下达。

李先念不仅坐镇北京指挥,解决全国粮食调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到各省市甚至专区、县里了解粮食的实际产量,同省市负责人协商粮食调运工作。

9月5日,为贯彻中央北戴河会议精神,李先念主持召开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办公会议,讨论城乡粮食消费标准和粮食购销情况。

农村口粮的标准,怎么制定,这是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大问题。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自然农业生产条件不同,人们的劳动强度、生活习惯等也不相同。同时,由于口粮标准是按原粮计算的,南方是稻谷产区,华北是杂粮产区,东北是生长期短的农作物产区,原粮加工所得的成品粮大米、面粉、玉米、小米、高粱米等的比例也不同,因此农村口粮标准不能一刀切。

李先念经过反复研究,提出设想:

第一种类型: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等13个省区,按照360斤到380斤原粮安排,个别地方可以略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