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好莱坞之路> 215.第215章 记入电影史册

215.第215章 记入电影史册(3 / 4)

画的风格,却用电影的镜头做的比弗兰克-米勒的漫画更加直观刺激。

影片进行到现在,故事场景基本以黑、白、灰三个色阶为主。

为增强视觉刺激,墨菲明显把漫画中重要的的灰色尽量削弱,由黑色取而代之;昆汀不难发现,灰色与白色的出现也仅仅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晰地分辨那死寂般的黑色,以此塑造这座暗无天日的罪恶之城。

全片唯一有彩色的场景出现在故事“狙杀”的片尾,老城的女孩们站在高楼上举枪屠杀街道中入侵的暴徒。

这一刻,黑白灰照常主宰着大银幕,而女孩身后的天空却伴随着忽明忽暗的闪电被尽情染成了一片血红。

这暗红色的夜空恰如其分地映衬着地面血流成河的街道,隐喻了大屠杀的酣畅与惨烈。

“故事场景中如此极致概念化的色彩应用,不仅暗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与脆弱的社会秩序,更深层揭示了罪恶之城简单粗野的生存法则,高度契合了电影的暴力主题。”

托德-麦卡锡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

他由这部电影想起了暴力美学。

积极向善的主流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强盛的指明灯,它让鲜活的生命在真善美的道德约束下获得了无价之宝——自由;而观众的心理承受底线则决定了电影中血腥暴力镜头的写实程度和美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此二者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为暴力美学电影的视觉禁区勾勒了红线。

欣赏电影的暴力之美,获得刺激的审美体验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但托德-麦卡锡知道,它绝不能凌驾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能涉足暴力美学的视觉禁区。

从《罪恶之城》不难看出,优秀的暴力美学一定建立在高度艺术化的视觉语言之上,墨菲-斯坦顿使用的是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艺术形式。

这部影片看似暴力和血腥,那个年轻的导演明显很懂得克制和控制,没有单纯的为追求感官刺激,就逾越大众的心理底线。

那些偏执的写实血肉模糊的暴力情景,纵然会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但也必定会使人产生恶心的负罪感。

这样的电影宣扬赤裸裸的极端暴力,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自由的亵渎,毫无美感可言,让观众难以接受,终将沦为视觉污染。

《罪恶之城》肯定不在这个行列之中,导演墨菲-斯坦顿对暴力场景的处理极其巧妙,让暴力和美学近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放映渐渐接近尾声,托德-麦卡锡已经确认,墨菲-斯坦顿不但在银幕上重现了弗兰克-米勒的经典漫画,还把在漫画的基础上,把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暴力与美学的结合,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截!

另一边,肯尼斯-图兰忽然笑了,因为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